649年,李世民自觉时日无多,他把太子李治叫到床前,屏退左右说:“朕走后,留给你

史珍香聊史 2024-07-20 17:40:25

649年,李世民自觉时日无多,他把太子李治叫到床前,屏退左右说:“朕走后,留给你一人,朕担心你将来会管不住他,所以我特将他贬谪出京。如果他去了,半年后,他就召他入京做官。若是他不从,你就杀了他!”

649年7月,唐太宗李世民卧病在床,生命如风中残烛,他艰难地抬起手,示意太子李治靠近。

"李勣..."太宗虚弱地开口,"是个好将才。但你对他并无恩德。这样吧,我现在将他贬出京城。等我走后,你再召他回来重用。如此,他必对你感恩戴德。"

李治默默点头,不明白父亲为何在弥留之际还要安排这样的计策。

"记住,"太宗又补充道,"若他流露出不满,立刻杀之,不可留!"

话音刚落,太宗便闭上了眼睛,李治心中一惊,连忙呼唤御医。

就在这一刻,一道圣旨从皇宫飞出,直奔李勣府邸而去。

李勣正在书房翻阅兵书,突然听闻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慌张闯入:"将军,圣旨到!"

李勣眉头一皱,放下手中竹简,整理衣冠迎了出去。

宦官展开圣旨,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日起,李勣降为叠州都督,即刻启程赴任。钦此。"

李勣面色骤变,但很快又恢复如常,他恭敬地接过圣旨,沉声道:"臣领旨。"

侍从们面面相觑,不敢置信,堂堂开国功臣,竟被贬至偏远的叠州?

李勣回到书房,长叹一声,他明白,这道圣旨背后必有深意,无论如何,身为臣子,只能领命而行。

他收拾行装,连夜启程,临行前他望着灯火辉煌的长安城,心中百感交集,这座他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城池,如今却要将他驱逐。

一路上,李勣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瓦岗军起家,到归顺唐朝,再到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

他曾立下赫赫战功,也曾受到皇帝的重用,可如今,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泡影。

抵达叠州后,李勣并未沮丧,他仍然兢兢业业,治理地方,他相信只要尽忠职守,终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果不其然,不久后传来消息: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改元永徽。

新皇登基不久,便下诏召李勣回京,任命他为洛州刺史,并很快恢复了他的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李勣重回朝堂,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这一切都在太宗的计划之中。

那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即便在临终之际,也没有忘记为大唐的未来谋划。

回京后的李勣,变得更加谨慎,他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既是君王倚重的资本,也是潜在的威胁。

一次,高宗李治召见李勣,问及朝中大事,李勣谨慎地回答:"陛下圣明,臣不敢妄议。"

高宗笑道:"爱卿何必如此拘谨?朕视你如股肱,有什么想法尽管直言。"

李勣沉吟片刻,道:"臣以为,治国如同行军打仗。既要有进取之心,也要懂得守成之道。陛下继承先帝基业,当以安定天下为重。"

高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随着时间推移,李勣愈发成为高宗倚重的臣子。

一日,朝中传出风声,说高宗有意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群臣震惊,纷纷上书反对。高宗心中烦闷,召来李勣商议。

李勣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党争漩涡,他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这句话让高宗茅塞顿开,他明白,李勣这是在暗示自己,皇权至高无上,无需顾及臣子意见。

后来,武则天果然被立为皇后,朝中局势风云变幻,但李勣始终保持中立,专注于军国大事。

李勣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许国公,谥号"忠武"。他的陵墓被安置在距离太宗昭陵不远的地方,彰显了他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一下“关注”,不仅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还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0 阅读: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