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匡胤不忌惮文人?

琅琊人左史 2024-07-20 05:07:23
文人不掌兵权,再怎么闹也不会来革他赵匡胤的命,只会向他乞求多赏赐一点金钱和名号。 赵匡胤随便施舍点钱财,大笔一挥赐个少师,死后赐个文忠,这帮文人就能死心塌地的为你卖命。 文人一图名二图权三图钱,就是不图江山。翻阅两千年历史,教员之前的朝代更迭,有哪次是文人造反改朝换代的?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自己当年在陈桥搞黄袍加身,也是因为后周的军权都攥在自己手里,可以随意拿捏柴荣的孤儿寡母。 纵览五代近百年,能够称王称帝的都是带兵的,没有一个是文人出身。赵匡胤是乱世中走出来的枭雄,对于兵权这件事太过敏感。 在创建大宋王朝后,他搞了个宴会,把那些手握兵权的老兄弟们叫到一块,半威胁半收买,让老哥几个把兵权交出来回家养老,自己终于实现独揽兵权。 然后他重用文官,抬高文官的地位,削弱武将的地位,让文武不对等。他的意图就很明显,他依靠不掌兵权的文官治国,这样才能规避五代十国武将篡位的痼疾。 文官熟读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中没有教怎么造反的,教的全是忠君爱国。文官这个群体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们讲求的是秩序。 武将就不一样了,兵法讲的是取胜之道,只要能取胜可以不择手段。没有底线才能做一位优秀的将军。武将这个群体的思维是个人忠诚和服从,士兵可以不知道上上级是谁,但必须知道上级是谁。这种单线忠诚就容易形成私兵。一个胸怀大志的武将有一群忠诚的私兵,你猜他会干什么。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自然培育出不同的人。 文官学的是秩序之道,时间久了就开始变得迂腐,也开始分派别。但文官党争永远是披着文明的外衣,都要站在道德制高点攻击对手的软肋,失败的一方也只会被贬到地方。有宋一代,不杀文官,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也助长了党争。 武将学的是忠诚之道,时间久了就容易滋生权欲。武将之争也没那么文明,一言不合,各自纠集自己的部下,真刀明枪的干,尸横遍野,输的一方投降才作罢。 就这两种群体,你说赵匡胤会选哪个?自然是打文明仗的文官。 再者,文官普遍的软骨头,比之武将硬汉子,缺少英雄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