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知青刘朝旭被推 荐上大学,临走时去找队长告别。没想到,在他家窗前,听到里面队长说:“朝旭要走了,去给他借点路费吧!”队长媳妇说:“你上次卖了羊皮袄才凑够给知青买锅的钱,现在让我上哪儿借!” 在1969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北京知青刘朝旭和几个同学一起坐了几天几夜的绿皮火车,来到了山西临汾一个偏远的山区插队。 当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看见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时,心里也都不免还是咯噔了一下,这里没有什么绿植,住的也都是一座座破旧的土窑洞,他们不仅担心自己未来是否能习惯这些生活。 可村民们对于这群来到大山里的青年们却非常热情,他们几乎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大山里,没有太见过外面的世界,本性都很淳朴善良。 村民们热情的拥着他们进窑洞休息,又是递水又是给食物。 其中就有个高大壮实的汉子,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和他们自我介绍道:“娃儿,俺是这村子里的队长,姓郭,你们就叫俺郭叔!以后有啥事儿尽管找俺,千万别见外!”知青们看着面前这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顿时就有了家的感觉。 那天之后,刘朝旭和知青们就开始在这里生活了下来。他们每天和村民们一起劳作,同吃同住,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却很充实。 村民们怕委屈了他们,家中有什么好东西都紧着这群孩子们,而他们也尽自己所能的帮助这些村民,在劳作之余也会教他们读书认字,分享外面世界的见闻。 一天,轮到了刘朝旭做饭,他像往常一样生火,在锅里添上水和小米粥,可当粥正咕嘟咕嘟沸腾时,锅底突然破裂,粥全都流到了柴火上。 刘朝旭一下就着急了起来,这可是他们唯一一口锅。无奈之下他找到了郭叔,郭叔听完之后让他别着急,他可以驾着驴车带他去镇上的供销社买一口新锅。 刘朝旭向队里预支了15块钱,因为怕自己会把钱弄丢,便将钱都给了郭叔。 郭叔把那一张张毛票整齐的叠好,放进了褂子的内兜里,俩人驾着驴车就朝镇上出发了。 那会儿恰逢初夏,天逐渐热了起来,郭叔热的一身汗,便把褂子脱下来,怕钱掉出来还特地卷好,放在了车上。 到了供销社俩人选好了一口锅,正当要付钱时郭叔才想起来钱在褂子口袋里。他赶忙跑出去拿,却发现褂子不翼而飞了。 十五块钱在那样的年代也是一笔小巨款了,他们在周围又找又问,按原路返回找了一路也没有结果。 刘朝旭急的不停自责,郭叔却安慰他:“娃儿别急,钱是俺弄丢的,俺来负责,你放心!” 刘朝旭知道郭叔要自己垫钱,回去和知青们说了这个情况,他们都知道郭叔家也不富裕,于是大伙儿又东拼西凑的凑了十五块,偷偷放在了郭叔家里。 郭叔发现之后立刻就追过来把钱塞回给他们:“你们这群娃咋这么不听话,叔能负责别担心!”第二天郭叔就把一口崭新的锅交给了刘朝旭。 1973年,刘朝旭被推荐去上大学,他拿着通知书高兴的都说不出话了。可兴奋劲过来他才意识到自己要离开这片待了四年多的土地,离开这群热情的相亲们了。 村子里很快也传开了消息,大家都很为刘朝旭开心,说这样的娃儿就不该一直留在这里屈才。 刘朝旭带着复杂的心情去郭叔家准备告别,同时感谢他这些年的照顾。可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郭叔的声音:“朝旭要去上大学了,咱们给他凑点路费吧,总不能让孩子在路上挨饿。” 郭婶叹了口气:“上回为了买锅你那件羊皮袄都给卖了,现在这哪有钱能凑给他啊。” 他这才知道,原来那回事郭叔把自己最爱的那件羊皮袄卖了换钱给买的锅,那可是郭叔冬天唯一能御寒的衣物啊。 刘朝旭拭去眼角的泪水,悄悄的离开了郭叔家。他和知青们说了这件事,大家凑了一笔钱将郭叔的羊皮袄又给赎了回来。 第二天天没亮,刘朝旭就悄悄离开了,谁也没惊动,在他的嘱咐下,知青们在他走了之后把羊皮袄和一些物品交给了郭叔。 郭叔看着这一切,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也红了眼眶,嘴里还不住的念叨:“这娃儿,咋还是这么不听话……” 刘朝旭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了一名人名教师,他时刻记着那四年里郭叔郭婶对他的关爱,每个月都会微薄的薪水里抽一部分寄给他们。 于他而言,那个小村子就是他第二个家。
写的好?感动人心?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像孰叔一样的农民少之有少?
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