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

哄动这史记 2024-07-19 11:12:35

公元721年,宰相姚崇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   据统计唐朝一共出了五百多位宰相,而在这之中,最出名的当属被后世誉为“四大贤相”的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   而其中姚崇虽然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皇帝,但他实际当宰相的时间只有三年。   但也就是在这三年里,他大行改革,佐理朝政,为当时刚即位的唐玄宗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人称“救时宰相”,留下了一世贤明。   这样一位“贤相”在七十岁高龄身患重病,命不久矣。在垂死之际因为担心在自己身死之后会被各种朝中势力寻衅报复,为了保全家族,于是他布了人生最后一场局。   姚崇为官数十载,久居高位自然在朝中树敌不少,其中梁子结的最深的便是“死对头”张说。   他俩同朝为相,张说在政治上很有才能,而且文学上的造诣也很深,但他也有明显的缺点,便是性格暴躁同时又很贪财。   姚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便在弥留之际对自己儿子说:“张说这个人生性贪财,待他来吊唁之时,把我珍藏的那些古玩字画、奇珍异宝都放在棺椁前,他必然会心动。”   而如果张说开口要这些珍宝,就让儿子借坡下驴,让张说为死去的自己写墓志铭,便可拿走这些东西,写完之后要儿子立刻呈给皇帝。   儿子虽然不太明白姚崇的用意,但还是遵照他的要求做了。   果不其然,姚崇死后,张说虽说和他不对付,但碍于礼仪也还是前来吊唁了,当他看见棺椁前的字画古玩之后就再没挪开过眼睛。   张说寻了个“睹物思人”的理由向姚崇的儿子讨要这些珍宝,他也就按照父亲嘱咐的,向张说求一份墓志铭作为交换。   这样空手套白狼的好买卖张说怎么可能拒绝,于是满心满眼都在珍宝上的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为姚崇写了一篇满是赞美之意、歌功颂德的墓志铭。   之后姚崇的儿子便立即将这份碑文呈给了唐玄宗。   皇帝看了之后很是惊讶,他一直以为俩人是死对头,没成想是如此的惺惺相惜。   张说这才反应过来,这意味着告诉皇帝他和姚崇没有私怨,而呈给皇帝也就意味着昭告天下,他如果再对姚崇的家人下手,那也就是欺君。   张说哭笑不得,懊悔着自己的贪财,两人多年的争斗,没想到他还是输给了姚崇。   回顾起两人的斗争从唐睿宗时期就开始了。当时两人同朝为相,但姚崇已经是第二次拜相了。   随后唐睿宗的一纸文书,将姚崇改为中书令,这显然压了任中书侍郎的张说一头,虽然同为宰相,但在一些具体事务上张说还是得听姚崇的。   虽说姚崇是大前辈,但张说就是不服气,他认为中书省的职能是负责诏书的起草和颁发,那在文学造诣上得到过武则天的极度赏识的他自然是更胜一筹,更不用说在他拜相之前,朝廷的诏令大多都是出自他手了。   而姚崇历经四朝,文职经验自然远超张说,以资历来看他的能力肯定胜过张说。   于是两个人各有不服,从此就开始不对付了。   两个人明里暗里过了不少招,但被称为“小诸葛亮”的姚崇还是更得唐玄宗重用。所以不管张说如何进谏反对姚崇的宰相之位,唐玄宗都坚持姚崇就是有宰相的能力。   张说见直着说不行,就跑去找了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想让他去谏言。   姚崇知道之后,便将计就计,在某天下朝之后,借着自己的腿疾一瘸一拐的走在后面。素来关心姚崇的唐玄宗看见了立马来关心他,姚崇便借机说自己疼的不是腿,而是心中有忧虑。   然后顺着话茬把张说私会岐王的事情说了出来。唐玄宗在继位之时本就面临了诸多兄弟阋墙的暗战,如今自己的重臣和弟弟勾结,那不免心生猜疑。   于是立刻找了个由头将张说贬去了外地做刺史。   也正是因为这样,姚崇才更担心张说心怀怨念要报复他的家人,这才有了临死那一计,这也是著名的“死姚崇犹能算计生张说”的典故。   姚崇能称为唐朝著名的“四大贤相”之一正是因为他这种深谋远虑、洞察入微的特质,他总是能精准的打击到人的弱点,难怪说官场之争本质上就是心理博弈。

1 阅读:3608
评论列表
  • 2024-07-21 00:05

    唐玄宗这个人啊,前期是真的雄才伟略,眼光贼好,贼会用人,后期跟被夺舍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