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良的卫队,在当时不仅是东北军最强的武装力量,就算是在全国也是最“豪华

历史有小狼 2024-07-18 14:55:26

“少帅”张学良的卫队,在当时不仅是东北军最强的武装力量,就算是在全国也是最“豪华”的警卫。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26年9月,在奉系的麾下,14军以其军纪败坏而臭名昭著。穆春率领下的这支部队,由于长期沉浸在无序与纵容的环境中,导致了不少军官背离了军队的基本纪律。王永清,这位部队中的师长,曾是一名土匪头目,因其过往的恶行被戏称为“天下好”。 在得知张作霖派遣其子张学良前来整顿,并将收缴他们的武器时,王永清心生恐惧,计划暗杀张学良,以期脱身。 就在张学良乘坐的列车缓缓进入张家口车站的那一刻,车站上已经悄无声息地聚集了王永清安排的暗杀小组。而张学良的卫队长姜化南,一位警觉性极高的军官,立即感受到了车站异常的氛围。他果断地制止了张学良的下车行动,自告奋勇替代他首先下车,以探明情况。 然而,就在姜化南踏出车门的瞬间,埋伏的暗杀者误将他认作张学良,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姜化南被射中倒地,年仅26岁的生命就此结束。 这起突发的枪击事件立即引发了混乱。张学良的专列成了交火的焦点,车上的奉军官兵与叛乱分子展开了激烈的对射。在张学良卫队的猛烈反击下,叛乱分子迅速溃散。穆春与王永清被迅速逮捕并关押,整个骑兵十四军随后也被遣散。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的卫队装备经历了显著的升级。为了确保这位东北军的领袖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中的安全,张学良的部队在装备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1930年冬,张学良计划前往南京参加国民党的重要会议——三届四中全会。张学良动用了两个专列,一列主要是由手枪营的官兵组成,这些官兵不仅配备了普通的步枪和机枪,还有部分装备了手枪,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更值得一提的是,卫队统带部当时装备了中国最早的半自动步枪——捷克ZH29半自动步枪。这种武器的引入,特别是配备10发和20发两种弹匣的选择,其中20发弹匣能与捷克式轻机枪通用,大大简化了后勤供应,提高了部队的反应速度和火力。 第二列则显得更为私密,载着张学良及其夫人于凤至,以及几位关键的军事顾问和高级将领,如列车指挥长黄显声和统带刘多荃。黄显声这个名字后来常常与悲剧联系在一起,他在九一八事变时,是最先响应的将颜之推,带领沈阳警察抵抗日军。 遗憾的是,他最终未能在战场上结束生命,而是在蒋介石的监禁下悲惨地去世。这段经历增添了张学良南下之行的复杂性和历史重量。 此外,随行的还有一支名为“三枪卫队”的特殊部队,由40名精选的侍卫组成,每人装备了三种不同的枪械及一把匕首。 第一种枪械是八音手枪,也称为7.65毫米勃朗宁1900手枪,这是一种小巧且精准的武器。在民国时期,该枪因其可靠性和携带方便而被广泛使用。 第二种是德国制毛瑟手枪,这种枪械以其卓越的射击性能著称。尽管当时东北军已能在大沽兵工厂仿制类似的武器,张学良为了确保品质,特意为这40名近卫选配了原装进口的毛瑟手枪。 最后,马匣子是一种特别的匣子枪,其枪管长度超过普通匣子枪,达到305毫米以上,有的甚至长达490毫米。这种枪设计用于提供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射击精度,非常适合需要远距离精准打击的情况。 张学良的这支“三枪卫队”是其精心策划和布置的结果,每一位成员都被赋予了保护将军安全的重任。 三天后,列车抵达南京浦口车站,40名侍卫分别护卫在张学良的周围,人人都提起十二分的精神,严阵以待。这一刻,他们无疑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张学良平安抵达南京后,为了感谢侍卫们的辛劳,给每个侍卫发了20个大洋的奖励。蒋介石也对这支卫队表示了慷慨,每人另赏20个大洋。短短20天的南京之行,张学良的卫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光待遇,随后他们乘专列返回了沈阳。 然而,1931年春天,“三枪卫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卫队营中的共青团员和三青团员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双方争斗激烈,还有不少中间派在其中周旋。 张学良深知党派之争将影响卫队的团结和战斗力,于是采纳了弟弟张学铭的意见,将卫队营就地解散,并将所有士兵分散下放到大部队中,均任少尉服务官。 参考资料:肖建杰著. 张学良国家观研究[M]. 2007

0 阅读: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