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

历史有小狼 2024-07-18 14:55:26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前建立一座纪念碑以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建设目的被概括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在设计这座规划宏伟的纪念碑时,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成为了专家组的核心成员。 梁思成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应保持中国传统碑型的设计,以石碑形式体现对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敬仰,而不应将其转变为一个供人内部参观的景点。这种设计理念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认可。 在设计过程中,梁思成等人曾多次讨论和修改方案。最初的设计包括一个空心纪念碑,内置台阶和电梯,使其成为北京最高的建筑。然而,这种设计与美国华盛顿纪念碑类似,被认为不适合,因为它可能使纪念碑缺乏稳定性和“永垂不朽”的品质。 梁思成在与北京市市长彭真的信件交流中表达了这些担忧,并最终放弃了包含过门洞的方案,选择了更为简洁庄重的设计。选定的方案在下部绘有浮雕,前后刻有碑文,整体设计简单而庄严,既区别于西方纪念碑,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碑碣设计。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机械化水平有限,劳动力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要找到并运输一块巨大的石料到北京,任务极其艰巨。 此时,兴建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建议:为了确保纪念碑的庄严与坚固,应选择一块重达数百吨的单一巨石。初步设计要求纪念碑高达30米,一些技术人员提出通过四块各重215吨的石块拼接的方案。 但这一提议很快受到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反对,他们坚持认为,纪念碑应该采用一整块石料,特别是碑面部分。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采用山东青岛浮山的花岗岩,这种石材不仅质地坚硬、色泽均匀,还含有高达70%的水晶体,能有效抵御风化。 从1953年4月1日开始,工人们采用古老的“愚公移山”策略,逐步从四周向下挖掘。这块石料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约300吨,其规模和重量在当时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这块巨石通过枕木和滑轨系统,经历了从青岛到北京的漫长旅程。1953年10月13日,这块石料最终抵达北京前门西车站,朱德总司令亲自在站台上迎接。 在纪念碑的设计和雕刻过程中,关于纪念碑的主题也经过了慎重的讨论。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决定由毛主席亲自书写纪念碑的正面碑题。毛主席为此专门书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八个大字。据当时的记载,毛主席一共创作了三幅作品,供设计组选择使用。 毛主席的手稿原本是横排书写的,后来被设计组重新编排成竖排,以符合纪念碑的设计需求。 在纪念碑的碑文具体内容确定后,问题来到了谁来书写这些碑文。 梁思成和林徽因建议应由高级领导人来书写以增加历史重量,但考虑到毛主席的书法已用于正面,碑文应用楷体。这时,北京市市长彭真提出了周恩来总理书写碑文的想法。 毛主席对此建议表示同意后,周恩来总理虽然感到意外,但也很荣幸。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周总理每天清晨练习书写这150个字,他反复练习并多次重写,力求每个字达到完美。几个月的努力后,周总理终于完成了一份让他满意的作品。 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字刻在巨大的石碑上。毛主席的字需要被放大20倍,字体大小近人高。刘开渠和他的团队费尽心思,确保每一笔每一画都与原稿完全一致。而负责碑文镏金的工匠也是精益求精,纪念碑正面镀金五次,背面三次,总共使用了130多两黄金。 此外,为了使纪念碑的浮雕更具生动性,刘开渠建议使用真人模特作为参考。这一决定导致了一个特别的场景:数十位战士在模拟历史事件时脱下衣物,以百分百地还原历史情景。 浮雕的主题决定围绕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虎门硝烟、金田起义等,结合毛主席所撰写的碑文内容。林徽因不仅参与了整体设计,还专门负责了花环装饰的花卉选择,最终确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象征高贵、纯洁和坚韧。 在创作过程中,尽管最初的设计包括了林则徐、洪秀全等历史名人和领袖的形象,但毛主席认为应更多弘扬人民的革命精神,避免过多强调领袖或敌人形象。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最终设计去除了所有名人和领袖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普通工人、学生、战士和农民,强调“人民创造历史”的理念。 在1958年5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五十万人聚集庆祝劳动节,同时见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严揭幕仪式。 参考资料:梁思成,林洙. 城语 梁思成建筑谈[M]. 2022

0 阅读:488
评论列表
  • 2024-07-21 11:54

    林下美人!民国才女!才颜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