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明史专家吴晗发掘完万历皇帝的定陵后,得寸进尺,又想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槿论看社会 2024-07-18 13:43:37

1958年,明史专家吴晗发掘完万历皇帝的定陵后,得寸进尺,又想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周总理听后沉默良久,说了一句话让吴晗破灭了幻想。 (信息来源:周恩来纪念网2018.3.1周恩来与新中国文物保护:制止大规模发掘帝王陵【4】) 吴晗,这个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可谓如雷贯耳,他不仅是著名的明史研究专家,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1956年,吴晗提出了一个令人兴奋又充满争议的提议:发掘明代定陵。 这个提议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古盛举,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明代历史。 而反对者则担心,以当时的考古技术和保护手段,贸然开启皇陵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然而,在激烈的争论中,支持发掘的声音占了上风。 1957年9月,在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后,定陵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定陵发掘工作从1956年5月开始筹备,到1958年7月底基本结束,整个过程历时两年零两个月。 这场考古行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总计用工2万余人,耗资40余万元。 考古队员们日夜奋战,终于使这座深藏地下368年的玄宫重见天日,当地宫的大门被打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金碧辉煌的陵寝、精美绝伦的陪葬品,无一不彰显着明朝的繁荣与奢华。 1958年9月,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新中国考古学家发掘第一座皇陵的消息,顿时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巨大震动。 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底蕴的重要契机,各国考古学家纷纷对此表示关注,期待能从中获得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 然而,定陵的发掘也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考古热潮,各省纷纷组建考古队,希望在自己的地盘上挖掘出更多的皇陵,以此争取名声。 这种狂热的氛围让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感到担忧,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盲目的发掘热潮可能会对中国的文物古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定陵发掘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痛心的问题。 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和保护手段还相对落后,许多珍贵的文物在出土后很快就遭到了破坏,特别是那些脆弱的丝织品,在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变得不堪入目。 更令人惋惜的是,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棺椁被随意弃置,这些损失,无疑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大遗憾。 然而,正是这些教训,让考古学家们深刻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在定陵发掘之后,中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出土文物的保护力度。 近年来,专门的文物修复实验室被建立起来,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扫描、虚拟复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保护和研究中。 这些努力,让我们能够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更好地研究和展示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定陵发掘后,意犹未尽的吴晗又将目光投向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他认为,作为明朝最为显赫的帝王之一,朱棣的陵墓必定更加富丽堂皇,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也更加巨大。 带着这样的想法,吴晗向时任总理周恩来提出了发掘长陵的请求。 然而,周恩来的回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听完吴晗的陈述后,周恩来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我对死人不感兴趣。" 这简短的回答,不仅让吴晗的提议胎死腹中,更是为中国的文物保护政策定下了基调,周恩来的远见卓识,让明成祖朱棣得以在陵寝中继续安睡至今。 紧接着,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坚决制止了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这一决定,无疑是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中国的文化遗产,避免了更多的文物古迹遭受不必要的破坏。

1 阅读:144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