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的到模糊的

四季之爱 2024-07-16 12:25:28
人类文明一开始的萌芽阶段都是模糊的,大家大概能活着就行了,人们更多活在一种不确定性中。但后来社会进步了,分工明确了,大家开始知道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比如在生产线上打螺丝的人,他的工作很明确。再到最近的技术进步,也就是计算机的介入,这个现象加强到了极致。人的工作就如计算机一样明确,要求,和评价结果都很线条化。似乎这是进步的表现,当然这也可以规模化,效率提升到极致。 人们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压抑,虽然不一定恐惧。你每天做的事情是固定的,你的业绩也是可以实时看到的,做了多少单子,有多少收入等等,在数据大屏上面显示得一清二楚。大家都在跑马,大家都在竞赛,这种紧绷感和压迫感从一个人上学开始就一直这样了,从来不会停止。年轻人天真地以为自己工作了就可以摆脱学业的压力了,那种残酷的竞争。殊不知实际上进入工作岗位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因为这将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可以换工作,换地方,但是工作的本质不会变。 工作就是建立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期间再设定不同阶段的里程碑,让自己可以不用在最后一刻发现问题,而及早作出应对。这种模式确实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可控,但是实际上这里面的思维方式就是对可控性的加强。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很多简单问题,然后分别去解决。可以说这是人类在工程领域的大发明,同时又完美地契合了计算机的发展。 但问题是,人不是机器,当我们用机器的方式来条理化人的时候,人类的主观意识出现了紊乱。这种紊乱就是因为人类的意识是更强大的智能,而越是强大的智能就越是倾向于用模糊的方法处理模糊的问题,并且应对各种不确定的状况。这个问题直到最近一年大模型的出现才被人类发现。人类惊叹于大模型可以产生自己的逻辑性,但是人类大脑本来也是这样运行的,其实也没有太多意外。 比如我们看文字并不是按照一个个字顺序看的,而是可以把错乱的文字和字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理解而不需要一定把文字先顺序排列后再理解。人类对信息的消化也是一次性的,整体的,而不是线性的,分区域的。所以实际上很多人产生的对现代的工作学习模式的反感是与生俱来的对自己的感性层次的保护。也就是我们要么放弃整体性理解的感性部分,变成纯计算机化的机器人,要么承受强迫自己机械化工作的压力而挣点钱养活自己。 但是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人类的技术竟然朝着不确定的方向发展了。那么原来那些习惯于切片化思维,而非常适应这样的社会分工结构的人该何去何从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