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里的青苗法弊端有什么破解办法?

琅琊人左史 2024-07-13 17:25:10
只要执行者是人,这个人有七情六欲,就无法解决青苗法的弊端。 除非从上到下,每一个执行青苗法的官员都是海瑞,那就能解决,问题是到现在克隆技术都还没应用到人身上,王安石一下子也找不到这么多海瑞。 那就只能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了。 青苗法是指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出面借贷给农民现款,让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月份,等到夏粮秋粮下来的时候再把钱还给官府,规定的年利率是20%。 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官府替代了地方高利贷,利息比高利贷低很多,能够避免农民被高利贷盘剥、迫不得已抵押掉自己唯一的土地。同时,官府还能从这个政策中获得百分之二十的纯利,妥妥的增加了国库收入。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既抑制了民间土地兼并,减轻农民压力,又增加了国库收入,真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大好事。正可谓,以贷兼赈,两难自解。 听起来是个好政策,可是实施起来就完全变了样子。 首先,规定的20%利率,地方官吏根本不照此执行,利率随意增加,除了增加利率还要收附加费。跟现在去办贷款收手续费一个意思。 其次,照理说,老百姓有需要才去贷款,毕竟有的老百姓有办法度过青黄不接的月份,可地方官吏为了完成朝廷制定的指标,搞起了摊派。不管你有没有需要,你都得贷款,很多百姓白白背上贷款和利息。 再者,等到了归还贷款的日期,官府上门催缴,要想通融些时日都不行,百姓没钱还款,就左牵羊右搬粮,啥东西没有,那就只能把仅有的土地抵给官府。 青苗法弄到了后来,跟之前的高利贷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对象由地方豪强变成了官府。青苗法成为彻头彻尾的与民争利的政策,这也怪不得司马光等人强烈抨击新政,攻击王安石。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明明是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一件好事,如果让马宁远来干,也是大大的不能理解,细究下来,这个政策比改稻为桑还要强百倍。 估计王安石也是和严嵩一样的想法:老百姓不体谅朝廷的难处! 其实王安石和严嵩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还是和珅说的明白:“官字两个口,先要喂饱上面一个口”。执行政策的官吏都是人,都想多捞一点,这也是王安石青苗法改革失败的原因。 难道就无解了吗?现实中是这样,理想情况下有解,那就是开头说的,每一个执行官吏都是海瑞,或者起码主要官吏是海瑞。 海瑞无欲无求,无党无派,正所谓无欲则刚,无派则忠。 可封建王朝两千年历史只出了一个海瑞,所以无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