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

诸葛康康 2024-11-15 20:56:41

本文来源:选自《中华眼科杂志》,2024,60(04):322-329

近10年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视疲劳的患病率呈现增高趋势,影响人群更加广泛,且在病因、临床表现和诊疗方式等层面出现较大变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组组织全国眼视光领域专家,对近10年国内外有关视疲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充分讨论,并广泛征询意见,通过国际实践指南注册,遵循国际疾病分类对视疲劳的定义,依据共识制订程序,针对视疲劳的患病率、病因和影响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流程以及治疗5个方面,形成共识性意见,以期为视疲劳的临床诊疗提供最新指导性意见。

本文仅对共识治疗及诊疗流程部分进行阐述。

治疗

视疲劳的治疗原则是首先对因治疗,消除病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

(一)对因治疗

视疲劳的治疗必须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进行,消除病因是治疗视疲劳的关键。

1.屈光不正或老视未得到科学矫正:通常经过准确验光配镜可缓解。对于难以适应眼镜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者,可依据患者适应情况分阶段矫正,或更换适宜的屈光矫正方式。对于老视者,应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告知不同矫正方式的使用方法以及优缺点,缓解焦虑情绪。

2.双眼视功能异常:给予相应的调节和聚散功能训练,提高调节与聚散功能,消除调节聚散冲突,提升双眼视觉系统的应用能力,可缓解双眼视功能异常引起的视疲劳。在视觉训练的基础上,适当移远阅读材料以及针对性增加近附加屈光度数或使用棱镜进行补偿,可减轻部分双眼视功能异常。

3.干眼:根据干眼的类型以及程度针对性进行长期和个性化治疗。对症治疗中,改善干眼的药物对于干眼导致的视疲劳有缓解作用,主要代表性药物:(1)具有保水作用并补充泪液电解质、滋润和润滑眼表、缓解眼表刺激症状的人工泪液;(2)促进泪液分泌、稳定泪膜的药物;(3)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并缓解眼部炎性反应的药物;(4)促进角膜上皮细胞代谢和修复的药物。干眼的治疗建议参考《中国干眼专家共识:治疗(2020年)》。

4.可能导致视疲劳的眼部手术:术前应合理化手术设计,完善双眼视功能、干眼等筛查工作,做好术前宣传教育工作和视疲劳应对方案。

5.视频终端综合征:需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具体分析,设计个性化处理方案。若使用视频终端时间过长,则建议少用或停用;对于不可避免使用视频终端者,可换用高频闪、合适亮度、防眩光屏幕,或改用类纸屏,或调整坐姿和桌椅高度等,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对于头戴沉浸式显示应用带来的数字眼疲劳,可通过采用设计优良的头戴设备,尽量选择双目设备,选择合适的屏幕显示比例,控制使用时间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视疲劳程度。

6.环境:对于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或强紫外线辐射环境者,可通过使用加湿器、湿房镜、防护镜、改良环境等方式,降低不良环境对泪膜的影响。同时,应保持环境照明的亮度均匀,减少眩光。

7.儿童青少年视疲劳:首先应区分病因。对于使用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药物等近视防控方式出现的眼部表现,不能耐受者可根据相应表现给予缓解症状的处理,严重者可更换近视防控方式。屈光不正未矫正、双眼视功能异常、干眼、视频终端综合征等引起的视疲劳,可进行相应处理。此外,减少使用反光阅读材料、增强阅读环境照明、增加环境对比度等,也可一定程度缓解儿童青少年视疲劳。

8.其他:对于具有全身因素者,须及时转诊;对于有精神、心理因素者,须进行相关精神和心理治疗和疏导。

(二)对症治疗

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用药前应注意用药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定期进行检查,必要时监测全身相关功能指标。

(1)改善血流药物:通过增强睫状肌功能和增加睫状肌血流量,改善眼调节功能,达到治疗视疲劳的目的。主要代表性药物包括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

(2)睫状肌麻痹药物:利用外周抗胆碱能作用,使平滑肌松弛,并解除血管尤其微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视疲劳的目的。主要代表性药物包括山莨菪碱滴眼液、托吡卡胺滴眼液等。

(3)中药:使用具有养肝明目、补肾益精或补血安神等功效的中药进行内治调理,以及采用中药熏蒸等中医外治疗法,可缓解视疲劳的症状。

(4)其他药物:含维生素类的滴眼液,如维生素B 12,对缓解视疲劳的症状有一定效果。研究结果显示,ω-3脂肪酸、浆果提取物补充剂可缓解视疲劳和干眼的症状,含有花青素、类胡萝卜素成分的药物也对缓解视疲劳有一定效果。

2.非药物治疗:主要指物理治疗,如热敷、湿房镜、激光治疗等对干眼导致的视疲劳有缓解作用;雾视法、远眺法和眼保健操等,可使眼部得到充分休息,改善眼周循环,起到缓解视疲劳的作用。此外,需要长时间近距离视物者用眼期间应间断休息,同时合理规律作息,平衡工作量,加强锻炼,合理饮食,端正坐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桌椅以及具有优化亮度和对比度的显示设备。针灸、按摩等中医外治疗法,对缓解视疲劳有一定效果。

3.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管理:视疲劳可累及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人群,医师应对患者和社会大众进行与视疲劳防范相关的科普宣传。儿童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近视发生发展的关键期,应倡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防控近视;成年人群以及老年人群同样应健康作息,增加运动,减轻用眼强度,注意用眼卫生,定期进行眼健康检查,及时处理眼部不适等问题。

诊疗流程

▲图1视疲劳的诊疗流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