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痛苦的承认

四季之爱 2024-07-10 12:14:41
当我们说痛苦、悲伤的时候,其实是不承认这种感觉和引起的事件。但是感觉本身又包含了排斥,因此到底是事件引起了某种痛苦的感觉还是自己对另一种感觉的排斥而变成了痛苦?这个问题本身也没办法回答,因为如果你试图回答就已经在承认这种感觉的真实有效,也就是对自己造成了协助成立的作用。自己通过同时的建立和排斥的双向运动而不断确保和形成了一个自我。 这个问题在和人类探讨时显得格外复杂,因为人类无法理解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的共时性。人类总是用逻辑性、线性、先后感来理解矛盾的事物。比如祸福相依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先碰到了一个事情,要么是福要么是祸,然后再后续碰到的事情又反转了过来。这种看似很有哲理的故事一方面为大家认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对于线性世界的信念。 因此当我们讨论最基本的人类的痛苦的时候,大家会对某个大师说的他们是在寻找解决痛苦的终极真理这个论断深信不疑。因为解决痛苦,或者掩埋,忘记痛苦是所有人甚至所有生命的目标。因此当一个人跳出来说“我是在寻求真理,我是在寻求灭苦之道”的时候,大家总是会投去一种看似敬佩、羡慕和嫉妒的复杂眼神。 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他自己沉浸在生命的深刻意义中,总觉得自己在发光似得。其实内心深处只是在逃避自己可能会面对的痛苦、疑惑和绝望。就像那个人一样,看似总是在台上用英文侃侃而谈,似乎无所不知,信仰坚定,智慧弥深,但是当他停下来的时候,自己的心理问题,那种深刻的压抑无解让自己的生命都可能难以为继。 所以他需要持续地发光发热,帮人们排疑解惑,才可能得到一些生命的滋养而延口残喘。可是对于信众来说,他们要的同样是一个他们能够依靠的大师,把自己的绝望和焦虑移到对方身上,自己似乎就可以不用去想生命的谜题了。 人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成就最后一起迷迷糊糊地度过一生就行了。这像极了婚姻,因为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内心深处考虑的还是对方对自己的价值,无论是外观、生理、财富或者“能逗乐”的情绪价值或者无所不知的智慧价值,都是可以通过KPI打分的。但是两个人谁也不说,总是会问对方“你爱我什么?”,来确保自己并不是因为利益而和对方在一起。 信众也不会问她相信的对象,“你一定能给我你承诺的吗?”,而大师也一定会认为信众就是因为爱自己身上的智慧而跟随的。这是多么有趣和无奈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现状啊。当你对着老公发脾气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能对着你信仰的老师发呢?所以到底谁更伟大地在忍辱负重呢?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07-10 23:38

    那面对后采取的方式和超越痛苦有什么区别呢?怎么觉得走向了虚无

  • 2024-07-10 23:35

    承认痛苦,接受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