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听卫生部的工作会议时,越听脸色越难看,最后竟然忍不住地怒斥道: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7-09 14:09:34

1965年,毛主席听卫生部的工作会议时,越听脸色越难看,最后竟然忍不住地怒斥道:”把卫生部改成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的一次发怒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医疗卫生事业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城市的医疗条件有所改善,但广大农村地区的状况仍然令人堪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小病硬扛,大病等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严峻的现实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为了改善农村医疗状况,毛泽东曾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他认为,中医所需器械简单,药材易得,更适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然而,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医需要较长时间,而这些中医又大多留在了城市,农村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卫生部门随后尝试组织城市医生下乡巡诊,但这种做法也难以为继,一方面,医疗队人数有限,难以覆盖广大农村,另一方面,下乡医疗队难以携带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也缺乏长期工作的保障机制,农村的医疗状况始终未见明显好转。   1965年6月26日,这个问题终于引爆了毛泽东积压已久的怒火,那天,毛泽东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取了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的工作汇报。   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高级医务人员90%集中在城市,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而农村仅占10%;医疗经费的使用上,农村只占25%,城市则高达75%。   听到这些数字,毛泽东勃然大怒,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斥责道:“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服务,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却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泽东的这次斥责,史称“六二六指示”,为此后“赤脚医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卫生部门随即研究贯彻毛泽东指示的具体办法。   上海市率先开展了农村医学速成培训班,一批农村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成为了第一代“赤脚医生”,这个称谓最初来源于农民的形象比喻,意指这些医生扎根农村,参与农业劳动,是群众身边的健康卫士。   “赤脚医生”的事迹很快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1968年,《文汇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毛泽东阅后十分欣赏,并亲笔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在最高领袖的肯定和推动下,“赤脚医生”的队伍迅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赤脚医生”们活跃在祖国各地的农村,他们背起药箱下乡,走村串户,用银针、草药等简单手段为群众治病,很多“赤脚医生”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挑灯夜诊,及时为患病群众提供医疗救助,他们还肩负起防疫、保健等基层卫生工作,为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与“赤脚医生”相伴而生的,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湖北省的“赤脚医生”覃祥官率先进行了合作医疗试点,农民集资建立医疗基金,大大减轻了个人就医负担,毛泽东对这一经验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推动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   “赤脚医生”的影响很快走出国门,《“赤脚医生”手册》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一些外国纪录片也专门报道了“赤脚医生”的工作,引发了一股“中国热”,“赤脚医生”的代表还应邀出席世界卫生大会,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从历史的角度看,“赤脚医生”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状况,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医疗卫生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赤脚医生”身上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他们是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忠实践行者,时至今日,“赤脚医生”虽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其宝贵经验已被吸收到“新农合”等惠民政策中。   这支特殊的医疗队伍,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为民情怀,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正如毛泽东所言“赤脚医生就是好”,他们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史上的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矢志不渝地守护人民健康。

1 阅读: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