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典籍:1950年代的《中国名菜谱·第四辑》解说注解版(廿一)

粤厨宝典英俊 2024-03-09 07:48:39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陶陶居之所以称“居”,是因为其在始创时按当时的经营满园而命名,即取陶陶茶居之意。

相类似的还有陆羽居等。

时过境迁,陶陶居又跻身成为了酒家。

将茶居的经营场所又经营酒家的始作俑者即是陶陶居。

约于民国(1912年—1949年)中期,经营占地面积颇大的陶陶居锐意创新,除设立点心部制作点心之外,还增设厨房部制作肴馔,并包揽筵席。

因此,还引发了一场茶楼工会与酒家工会的纷争。

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名菜谱·第四辑》的引文说“陶陶居的点心,在广州也是一向有名的”是有一定道理。

陶陶居既然是茶居为始,其糕饼类制品自然有一定地位。

广式月饼有两种,一种为莲蓉月饼,一种为五仁月饼。

其中五仁月饼则为陶陶居擅长之作,有“七星伴月”的款式。

在《中国名菜谱·第四辑》之中,陶陶居提供了百花凤眼饺、鲜奶冻雪蛋、擘酥鸡蛋挞、百花滑鸡脯、糯米鸡、豉汁叉烧包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中国名菜谱·第四辑》

正文:

陶陶居

陶陶居的点心,在广州也是一向有名的。出名点心师有崔强等人。

百花凤眼饺

一.原料

澄面皮(潘老师按:澄麪皮)八两(潘老师按:332.5克),百花馅十二两①(潘老师按:499.2克),青豆仁一两(潘老师按:41.6克)。

二.制作方法

1.将澄面皮(潘老师按:澄麪皮)分为二十份,每份重四钱,再用薄刀在侧面蘸点花生油(潘老师按:不要蘸得太多,最好用洁净布摺叠数层吸些花生油,用时在刀上抹两下),将澄面(潘老师按:澄麪)压成直径约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的薄圆皮(潘老师按:见图34甲)。

然后每张饺皮放入百花馅六钱(潘老师按:25.2克)(潘老师按:见图34乙),拿起来用右手的拇食(潘老师按:“拇食”即“拇指、食指”)两指将皮的一边摺捏两摺(潘老师按:褶)(潘老师按:见图34丙),再将另一边同样摺两摺(潘老师按:褶),形成中间有一小孔。

随即取青豆一粒放在孔中便如眼状(潘老师按:见图34丁),摆在抹过花生油的瓷碟内,放入蒸笼内,以旺火蒸十分钟便成。

潘老师按:

原注①:

澄面皮(澄麪皮)制法:

一.原料

澄面(澄麪。即麦淀粉)一斤(665克),团粉一两(41.6克),猪油五钱(21克)。

二.制作方法

将澄面(澄麪)与团粉和匀,用箩筛过,除去杂质和团粒,盛入瓦盆,再将沸水(水温要在摄氏100度以上)一斤半(997.8克)一次冲入,切勿分二次倒入,否则澄面(澄麪)夹生,蒸时易烈(裂)。然后用木棍或筷子迅速搅匀,加盖焗5分钟取出,放在案板上,用手揉透,至软滑无团粒为止,最后加入猪油揉匀便成。

原注②:

百花馅制法:

鲜虾肉一斤(665克),肥猪肉三两(124.8克),精盐三钱(12.6克),味之素一钱(4.2克),胡椒粉一分(0.42克),芝蔴油(芝麻油)一钱(4.2克)。

二.制作方法

将鲜虾肉洗净,用洁净白布吸去水,用刀压烂,放在瓦盆内,加精盐搅挞至起胶黏手时,放进冰箱内冷藏二小时,用时方取出。肥猪肉切如半粒米大小的小粒,也放入冰箱内冷藏二小时,

用时将肥猪肉及味之素、胡椒粉、芝蔴油(芝麻油),与虾胶拌匀,便成百花馅(必须在用时拌,否则影响虾胶不爽滑)。

新注:“陶陶居”出名点心师有崔强,而崔强则是师从广州河南(今海珠区)五凤乡“怡珍茶楼”的师傅,以制作以虾作食材的点心,崔强在坊间有“百花王”的外号,以擅长制作“百花馅”著称。

不过,“百花凤眼饺”附注的“百花馅制法”讲得相当简便,并无体现崔强师傅肩负“百花王”的独到之处。

虾肉味鲜,在制作虾胶时容易受到其他杂味的影响,所以,崔强师傅在制作虾胶时会在砧板上垫有猪皮,以杜绝砧板的杂味污染虾肉。

虾肉嫩滑,纤维幼细,所以不必动用绞肉机,而是将虾肉逐只放在垫有猪皮的砧板上,用刀压烂,以确保虾肉仍具较长的肉纤维,烂而不糜,从而让虾肉致熟后能够呈现爽弹的质感。

由于虾肉细嫩,较易熟化,所以崔强师傅发明了冷藏法,即虾肉制作虾胶之后,马上将虾胶放入冰箱冷藏,最大程度地抑制虾胶在食盐的作用下产生温度而熟化,从而影响到虾胶致熟后的质感效果。

鲜奶冻雪蛋

一.原料

大菜(潘老师按:琼脂)一两(潘老师按:41.6克),白糖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炼奶四分之一磅(潘老师按:113.4克),果汁香油(潘老师按:果汁香精)五分(潘老师按:2.1克),鸡蛋壳五十个。

二.制作方法

1.将鸡蛋尾部钻一约二分(潘老师按:0.67厘米)大小孔,除去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及黄(潘老师按:鸡蛋黄),用清水注入蛋壳内洗净,再烘干。

2.将大菜(潘老师按:琼脂)用清水浸一二小时后捞出,再用铜锅(潘老师按:勿用铁锅,否则色不白)加入清水三斤十二两(潘老师按:2494.2克)烧开后,放入大菜(潘老师按:琼脂)煮溶,再加入白糖煮二分钟。

然后取出大菜(潘老师按:琼脂)液五两(潘老师按:208克),盛入碗内,加入少许黄粉(潘老师按:食用黄色素)使呈蛋黄色,至将要凝结时分为五十个小团,分别放入蛋壳里。

下余的大菜(潘老师按:琼脂)液,用密箩过滤,盛入瓦盆内,加入乳炼(潘老师按:“炼乳”之误)、香油(潘老师按:果汁香精)搅匀,再装入茶壶,然后斟入蛋壳内,将有孔处向上,放入冰箱里冷藏约半小时,取出将蛋壳剥去便成。

三.特点

此蛋晶莹透明,香甜爽滑,适于夏季食用。

擘酥鸡蛋挞

一.原料

擘酥皮(潘老师按:见“云腿明虾盒”)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克),鸡蛋十两(潘老师按:416克),白糖十两(潘老师按:416克)。

二.制作方法①

1.将劈酥皮,用木辘在案板上擀成约半分(潘老师按:0.17厘米)厚的皮,然后用有牙边的铁模压出二十个(潘老师按:皮坯),每个(潘老师按:皮坯)重六钱(潘老师按:25.2克),再分别垫入菊花型的铁盏内,摆在烘饼的铁盘上。

2.将清水十二两(潘老师按:416克)倒入锅内烧开,加入白糖煮至溶化,再盛入瓦盆中冷却。将鸡蛋打破除壳,用筷子(潘老师按:将鸡蛋液)搅烂(潘老师按:打散),放入凉糖水内搅匀,用密箩滤过后(潘老师按:避免难以打散的卵黄系带影响鸡蛋液致熟后的整体质感),装入瓦壶,再斟入铁盏的擘酥皮内。

然后将全盘放进烘炉内,以旺火焗(潘老师按:烘)十分钟(潘老师按:约七成熟),再用盖遮住蛋挞面以使蛋面滑而不焦,继续焗(潘老师按:烘)五分钟取出,除去铁盏便成。

百花滑鸡脯

一.原料

百花馅(潘老师按:制法见“百花凤眼饺”)十两(潘老师按:416克),鸡肉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菜䓕二两(潘老师按:83.2克),蟹黄一两(潘老师按:41.6克),火腿肉(潘老师按:剁成蓉。金华火腿茸)五钱(潘老师按:21克),鸡蛋清(潘老师按:鸡蛋白)一只,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一钱(潘老师按:4.2克),味之素二分(潘老师按:0.84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五钱(潘老师按:21克)。

二.制作方法

1.将鸡肉片成一寸(潘老师按:3.3厘米)见方的薄片二十块,加入精盐八分(潘老师按:3.36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五分(潘老师按:2.1克)、味之素一分(潘老师按:0.42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少许拌匀。

每片鸡肉釀(潘老师按:镶)入百花馅五钱(潘老师按:21克),然后鸡肉向上,一小碟摆两片,再将蠏黄(潘老师按:蟹黄)略为剁烂塗(潘老师按:涂)在鸡肉上,同时洒(潘老师按:撒)些火腿蓉(潘老师按:金华火腿茸),连碟放入蒸笼内,用旺火蒸约十分钟即熟。

菜䓕先行煮(潘老师按:灼)熟,用少许猪油、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拌匀,放在碟边,与鸡甫(潘老师按:鸡脯)同食,淋上鸡蛋白芡①即成。

三.特点

此鸡甫(潘老师按:鸡脯)爽嫩可口,且翠绿雪白相映,亦很美观。

潘老师按:

原注①:

鸡蛋白芡制法:

用清水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最好用二汤,放在锅里烧开。加入精盐一钱二分(潘老师按:5.04克)、味之素一分(潘老师按:0.42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五分(潘老师按:2.1克)、鸡蛋清(潘老师按:用筷子搅烂。鸡蛋白)和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用手勺(潘老师按:“手勺”广州厨师称“手壳”)搅匀,(潘老师按:各料致熟后)便成鸡蛋白芡。

糯米鸡

一.原料

糯米一斤四两(潘老师按:831.4克),光鸡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瘦猪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肥猪肉一两(潘老师按:41.6克),叉烧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熟虾肉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水发冬菰(潘老师按:水发冬菇)二两(潘老师按:83.2克),

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精盐四钱(潘老师按:16.8克),深色酱油(潘老师按:老抽)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白糖三钱(潘老师按:12.6克),味之素二钱(潘老师按:8.4克),猪油二两(潘老师按:83.2克),胡椒粉二分(潘老师按:0.84克),湿荸荠粉(潘老师按:湿马蹄粉)一两(潘老师按:41.6克),料酒二钱(潘老师按:8.4克),干荷叶五张,姜汁少许。

二.制作方法

1.将糯米洗净沥干(潘老师按:流程应该是:泡水、洗净、沥干。这样糯米才更易致熟而不生骨)盛入铁方盘,加入清水一斤四两(潘老师按:831.4克)、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猪油一两(潘老师按:41.6克),连盘放入蒸笼内,用旺火蒸二十分钟便熟。然后分成二十份。

2.将瘦猪肉、肥猪肉、叉烧、冬菰(潘老师按:冬菇)等切成如指甲状薄片。熟虾如大只切成两三段,小只不用切。光鸡切成十块。

3.把铁锅(潘老师按:镬)放在旺火上,放入猪油一两(潘老师按:41.6克)烧热,再将切好的猪肉、叉烧,冬菰(潘老师按:冬菇)、熟虾肉等放入炒(潘老师按:爆)香,洒(潘老师按:攒)入料酒,

然后加清水四两(潘老师按:166.4克)及精盐二钱(潘老师按:8.4克)、味之素一钱(潘老师按:4.2克)、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深色酱油(潘老师按:老抽)、白糖等煮约五分钟,再洒(潘老师按:撒)入胡椒粉,

随后用荸荠粉(潘老师按:马蹄粉)打芡便成馅,

分成十份。

光鸡因(潘老师按:与以上原料所使用的)火候不同(潘老师按:另行处理),要用精盐、酱油(潘老师按:生抽,浅色酱油)、姜汁少许,荸荠粉(潘老师按:马蹄粉)拌匀后,

另用盘盛装,放入蒸笼内用旺火蒸五分钟便熟。

4.干荷叶用开水漂软洗净,分成十块,刷(潘老师按:搽)上一层花生油(潘老师按:配方无列),放在制点心的案板上,先将糯米饭一份放入荷叶内,用手(潘老师按:将糯米饭)压扁,

加入熟馅一份、熟鸡一块。再将另一份糯米饭压扁,盖(潘老师按:冚)在馅上面,用荷叶包住(潘老师按:将荷叶收摺包住,收口向下),放在蒸笼内,用旺火蒸十五分钟即成。

三.特点

此点心鲜香可口,最好趁热食用。

豉汁叉烧包

一.原料

發面皮(潘老师按:制法见“莲蓉包”。发麪皮)一斤(潘老师按:665克),上叉烧(潘老师按:带有肥肉的叉烧)八两(潘老师按:332.8克),精盐五分(潘老师按:2.1克),深色酱油(潘老师按:老抽)五钱(潘老师按:21克),

豆豉三钱(潘老师按:12.6克),蒜头二钱(潘老师按:8.4克),白糖三钱(潘老师按:12.6克),猪油五钱(潘老师按:21克),面捞芡①(潘老师按:麪捞芡)三两(潘老师按:124.8克)。

二.制作方法

1.将叉烧切成约二分(潘老师按:0.67厘米)长、一分半(潘老师按:0.5厘米)宽的薄片。

豆豉与蒜头剁烂成蓉(潘老师按:茸)。

用旺火烧热锅(潘老师按:镬),放入一些猪油,将豆豉、蒜头(潘老师按:蒜茸)爆香,再放入叉烧内,然后连同白糖、精盐、深色酱油(潘老师按:老抽)、猪油、面捞芡(潘老师按:麪捞芡)等一起拌匀便成饱馅(潘老师按:包馅),

分成二十份。

2.發面皮(潘老师按:发麪皮)揉成长条,分二十小剂,用手压成扁圆形的皮。

然后分别将叉烧馅放在皮中,再用左手拿起来,用右手的拇食两指把面皮(潘老师按:麪皮)边缘捏成圆形。

随后使有摺处向上,饱底(潘老师按:包底)黏以小方纸,放入蒸笼内用旺火蒸十五分钟即成。

潘老师按:

新注:“豉汁叉烧包”原本标题为“豉汁叉烧饱”,今作更正。

民国时期(潘老师按:1912年—1949年),广州饮食界习惯将近似馒头的“包”写作“饱”,以示为食品。

因此,就变成“包”为动词,“饱”为名词。但由于“饱”实际是与“饥”相对,最终这做写法及字义不被接受而作罢。

原注①:

面捞芡(潘老师按:麪捞芡)制法:

一.原料

面粉(潘老师按:麪粉)十两(潘老师按:416克),猪油十两(潘老师按:416克),深色酱油(潘老师按:老抽)十两(潘老师按:416克),糖白(潘老师按:疑为“白糖”之误)十二两(潘老师按:499.2克),精盐六两(潘老师按:249.6克),干葱头二两(潘老师按:83.2克)。

二.制作方法

把锅(潘老师按:镬)放在旺火上,倒入猪油烧开,再将干葱头剥去粗外皮投入,炸至呈金黄色,捞起干葱头不要。随后将面粉(潘老师按:麪粉)放入沸油内,炸约二分钟至呈浅黄色时,加入清水二斤(潘老师按:1330克。配方无列),煮沸后,与精盐、白糖、酱油(潘老师按:老抽)等一同搅匀,便成面捞芡(潘老师按:麪捞芡)。

待续……

粤厨宝典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