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熊猫被曝瘦骨嶙峋,返还中国,院士回应为何开展国际合作保护

万象硬核 2024-10-29 11:13:45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还记得当年刷屏网络的旅美大熊猫“丫丫”吗?瘦骨嶙峋的样子,让无数网友心疼到不行。甚至有人怀疑,是不是老外不懂熊猫的习性,没照顾好咱们的国宝。

其实,“丫丫”只是个例,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待遇普遍都不错。毕竟,这可是咱们的“外交大使”,谁敢怠慢?

当然,把国宝送出去,可不只是为了“撑场面”那么简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咱们就开始和国外搞大熊猫合作研究了。

为啥?说白了,就是想解决大熊猫人工繁育的难题。

早年间,大熊猫的人工繁育那可是世界级的难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这“三座大山”压着,别说扩大种群数量了,能保证现有的大熊猫不“断香火”就不错了。

可咱们怎么会向困难低头呢?既然自己搞不定,那就联合全世界的力量一起攻关!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期的大熊猫国际合作,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牌”。

而大熊猫,这种自带萌属性的“外交利器”,自然成为了最佳选择。

早期的大熊猫国作为破冰之旅的“见证者”,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远渡重洋,开启了中美“熊猫外交”的序幕。

一时间,“熊猫热”席卷美国,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甚至连当时的“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也成为了“滚滚”的忠实粉丝。

然而,这种“萌宠外交”模式,很快便出现了一些麻烦。

一方面,大熊猫数量稀少,繁殖能力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单纯的“赠送”或“租赁”模式,也缺乏足够的科研支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熊猫的生存困境。

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后,经过讨论研究人员决定开展国际联合合作,上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研究人员来到四川,联合开展了对于大熊猫的研究,开创了大熊猫国际科研合作的先河。

这一时期,国际合作的重点,也从单纯的“动物交流”转向了“科研共享”。

因为上次研究的效果不错,所以1996年,中美两国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大熊猫科研合作。

中国将两只大熊猫“白云”和“石石”被送到了美国圣迭戈动物园,成为了中美大熊猫科研合作的“交换生”。

后面的20年里,中美两国科研团队精诚合作,在大熊猫繁育、疾病防治、营养学等领域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苹果换仔”和“盆盆奶”配方调配技术的研发。众所周知,大熊猫是出了名的“带娃困难户”,平时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忘了。

为了让这些幼崽都活下来,中美两国科研团队可谓绞尽脑汁。

他们发现,大熊猫妈妈在生下小熊猫后会选择体型大、看上去比较健康的那只优先喂养,会选择性忽视体型较小的幼崽,导致后者营养不良,甚至夭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想出了“苹果换仔”的妙招:将体型较小的幼崽偷偷抱走,放入保温箱中人工喂养,同时将一个“仿真熊猫宝宝”放入大熊猫妈妈的怀中,让她误以为自己还有另一个孩子需要照顾。

等大熊猫妈妈云里雾里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再将真正的幼崽换回来。

就这样,熊猫妈妈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两个孩子都养大了。

除了“苹果换仔”,中美两国科研团队还联合研发了“盆盆奶”配方,专门针对大熊猫幼崽的营养需求,进行科学配比,有效提高了幼崽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近年来,中国开始尝试将大熊猫“送出去”和“引回来”相结合,将部分在海外出生的大熊猫幼崽接回国内,进行野化训练,并最终放归自然。

2017年,在美国圣迭戈动物园的出生的大熊猫“美轮”和“美奂”终于回归故土,并在四川都江堰基地接受了为期两年的野化训练。

2019年,这对兄妹在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回到了它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也意味着中国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从最初的“借熊猫”到如今的“建基地”,中国大熊猫国际合作的足迹,如今已经遍布全球四大洲17个国家,共有52只大熊猫在海外“旅居”。

这些黑白“使者”,不仅是传播友谊的桥梁,更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成果的最佳代言人。

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的“软件建设”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2020年,中国颁布了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进一步加大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

随着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国际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从“科研合作”到“人才培养”,从“物种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友好使者”,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传播着中华文化。

许多国家在建设大熊猫馆时,都会特意融入中国元素,希望为大熊猫营造一个熟悉而舒适的家园,同时也让本国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柏林“熊猫馆”的建成,不仅为“梦梦”和“娇庆”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家园,也成为了柏林市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熊猫馆”总是人头攒动,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希望一睹“滚滚”的样子和神态,感受特别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除了“熊猫馆”的建设,许多国家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向本国民众介绍大熊猫的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比利时天堂动物园每年都会举办“中国日”活动,邀请中国艺术家和表演团体,为当地民众带来舞龙舞狮、中国功夫、民族歌舞等精彩表演,让当地民众在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更加了解和喜爱大熊猫。

中国大熊猫保护的成功经验,不仅仅在于“滚滚”种群数量的恢复性增长,更在于其背后的生态系统保护理念的贯彻和实施。

中国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方针,将大熊猫保护与栖息地保护、社区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保护之路。

通过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可以有效保护与其共享栖息地的其他物种,从而实现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不仅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也为其他珍稀动植物恢复族群数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据统计,国家公园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8000多种,高等植物4000多种,其中包括雪豹、金丝猴、珙桐、红豆杉等众多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

参考:

红星新闻《大熊猫我国特有,为何要开展国际合作保护?中科院院士回应》2024-6-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