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北约成立75周年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开幕。然而,在援乌日益疲惫、美国选情不明、欧洲极右翼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下,这场峰会被打上了“黯淡”“焦虑”的标签,北约的未来也显得愈发渺茫。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探讨了美国大战略的转向和欧洲未来可能面临的处境。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难以再延续主导单极体系的大战略;另一方面,美国如果转向孤立主义,则可能导致北约解体、欧洲不稳定。由此作者判断,美国最有可能转向介于孤立和主导之间的一种具有更强现实主义色彩的大战略,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亚洲,尤其是与中国开展竞争,欧洲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这需要欧洲领导人重新评估跨大西洋关系,为美国大战略的转向做好准备。
美欧关系的未来正在成为塑造全球体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7月9日,北约成立75周年峰会将在华盛顿举行。然而,俄乌冲突和北约自身未来的不确定性却为这场峰会蒙上阴影,尤其是因为曾经强烈批评北约的特朗普可能将重新上台。
不过,无论谁将执掌白宫,美国的大战略都处于转型之中,从美国主导的单极体系调整为中美竞争下所谓的“双边体系”。新秩序中,欧洲突然发现自己处于美国利益的地理边缘。欧洲领导人在评估跨大西洋关系以及欧洲在其中的角色时,应该为更加现实主义色彩的美国大战略做好准备,即美国的战略重心将从欧洲减少,逐渐转向亚洲。
中国的崛起使其成为美国的竞争者,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战略已经过时,而选项的另一端则是孤立主义。如果美国突然转向孤立主义,很可能会导致北约解体,使跨大西洋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引发欧洲的不稳定。欧洲将会遗留下多极权力结构,德国、法国、英国,也许还有意大利。多极结构无法保证欧盟继续以同样的方式运作,比单极或两极体系更不稳定,也使冲突更加容易发生。美国共和党内特朗普派近期的言论表明,美国仍有可能转向孤立主义战略,或将意味着美国大战略出现划时代的转折。
自美国建国以来,美国大战略的一个不变要义就是保持其在西半球的主导地位,并阻止欧洲和东亚这两个跨洋侧翼地区潜在力量的崛起。冷战时期的遏制政策和冷战后维持美国的主导地位便是达成目标的两种方式。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曾采取孤立主义战略,但那是当时欧洲和亚洲的均势状态允许美国采取这种战略。之后,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打破了均势,迫使美国采取行动。如今,美国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局面。不论在欧洲采取何种行动,无论是在2025年转向孤立主义,还是撤回其在东亚的前沿军事姿态,都无法阻止中国成为地区的主要力量。如今,任何的亚洲大国联盟都无法与中国抗衡。
因此,孤立主义并非最好的选择,美国最有可能采取的,是介于孤立和主导之间的战略。这种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主流现实主义的大战略,其代表者不是保守的新孤立主义者,而是外交政策中经典均势策略的拥护者。这意味着美国只有在需要阻止欧洲和东亚两个侧翼被所谓“霸权支配”时,才会对本国以外的地理区域进行干预,并采取不那么前瞻性的方式来推进自由秩序。与苏联在两个跨洋侧翼制衡美国不同,中国的崛起是单侧的。这意味着美国可能提高其在亚洲的姿态,在欧洲和中东的姿态可能会降级。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近期的一项备受关注的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预测,显示大多数支持特朗普的共和党人希望美国置身于世界事务之外。但调查也显示,他们认为美国领导人应该更加关注与中国的竞争,而对于美国在欧洲的联盟则持有更消极的态度。
在中美竞争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欧洲对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早已不如冷战时期。美国国内政治的日益极化也意味着,实施新的大战略将会在政府内部发生更大的震荡。但即使是在以主流现实主义为主导、缩小全球野心并以中国为中心的战略中,欧洲仍然对美国存在三重意义。
首先,欧洲仍被视作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主要捍卫者”。战后,基于民主政治、自由经济和联合国多边框架的世界秩序为美欧带来共同利益,成为跨大西洋关系一直以来的重要支柱。表面上看,这似乎并不是美国实现更加现实、缩小其全球野心的外交政策需要关注的重点。但即使卡尔和摩根索等古典现实主义者鼓吹强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也承认道德和权力制约对于达成外交政策目标十分重要。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即使未来战略将以中国为中心,与欧洲一同支撑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能让美国继续从中获益。
不过,过去几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发展趋势表明,美国似乎不如以往那样对这一秩序抱有信心。美国联合民主中心、“保护民主”组织和“法律前进”组织在近期的联合报告中警告称,美国的民主危机正在酝酿。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衰落正带来更加民族主义的经济政策。特朗普主义加剧了共和党对多边主义的反对态度,进一步增加了美国越过联合国框架和其他多边机构采取单边行动的可能性。减少共同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不仅会影响美欧关系,还会削弱美国自身的实力。
其次,欧洲也是中美竞争中的工业强势区域。二战后,美国热衷于重建欧洲和日本,因为美国需要其工业实力,并与其进行密切合作来抗衡苏联。如今,美国在中美竞争中需要欧洲的参与。欧盟依然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如果美国切断与欧洲的贸易往来和其他经济联系,失去欧洲对美国的支持,美国的经济实力将会变得更弱。
最后,欧洲使美国得以对外投射其实力。欧洲的推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欧洲使美国能够对俄罗斯进行遏制。俄罗斯的核武库、其在靠近美国本土的北极地区的主导地位,以及俄罗斯对中东和其他地区形势的影响力都意味着,与欧洲密切协调才能够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欧洲需要在俄罗斯附近保持某种形式的军事存在,遏制俄罗斯并稳定周边地区中承担更大的责任。6月,即将卸任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拜登时宣布,今年北约盟国将增加18%的国防开支,是几十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第二,欧洲是美国向中东、非洲、中亚和南亚以及印度洋地区部署军事力量的重要集结地,无论是通过欧洲的各个机场还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进行部署。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战略中,尽管美国可能会减少对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注,但利用欧洲庞大的军事基础设施向印度太平洋战区投射力量依然符合美国的利益。第三,假设美国与中国在东亚发生冲突,欧洲被认为可以发挥其作用。然而,一个问题在于,欧洲难以将有限的海军资产全部投入东亚,因为欧洲力量需要用于对俄罗斯进行威慑。
无论谁赢得今年11月的美国大选,欧洲国家都要准备面对美国在欧洲减少军事部署。美国大战略的另一个选项是孤立主义和放弃欧洲,这种战略将从根本上重新定义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中心的战略意味着美国在亚洲施加的影响力将大于欧洲。尽管这也会对跨大西洋关系构成挑战,但美欧关系仍将会在中美竞争中给美国带来影响。不过,激进的变动是不会发生的,在一个以中美关系为显著重点的战略中,维持北约的存在仍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