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螳螂惨死母螳螂之口,是因食而死,还是为爱而亡?

科学大妙想 2020-05-03 20:07:44

“螳螂弑夫”这是个什么故事呢?

《昆虫记》这本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翻阅过,里面讲过一个故事,说的就是雄螳螂“殉情”的故事,而雌螳螂居然在“新婚之夜”吃掉了自己的配偶,“恶名”远扬,于是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悲惨故事了,忠贞殉情的雄螳螂以及背负恶名的雌螳螂。

另外,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黑猫警长》里面也有这样的片段,一只雌螳螂在洞房花烛夜时吃掉了自己的丈夫,警长调查发现这源于螳螂家族中独有的习俗,于是赦免了雌螳螂。

其实,“螳螂弑夫”在螳螂这个种群中时有发生,作者也正是因为观察到了这一现象,才有了这样的故事。

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世界上已知有2000多种螳螂,我国有147种,螳螂还是对人类农业有益的益虫,是众多农业害虫的天敌。古希腊人称螳螂是“先知”,因为它们的前肢举起像是在祈祷,所以人们又称它们是“祷告虫”。实际上,螳螂绝不是在做虔诚的祷告,正相反,螳螂是在等待着它们的猎物,貌似在祈祷的手臂实则是可怕的利刃,当有猎物从旁经过时,利刃就会斩下,予以捕杀。螳螂可以吃菜青虫、金龟子、苍蝇、蚂蚱、棉蚜虫、红铃虫、玉米螟等大多数的对庄稼有害的害虫,记得小时候在田地里时常可以抓到一两只螳螂,最后都会毫发无损地将它们放了。

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中描述,这可真的让人惊奇,雌螳螂在吃它丈夫的时候,会先咬住它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翅而已。大家很有疑问,为什么雌螳螂会吃掉自己的配偶,而且雄螳螂为什么不逃跑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螳螂是一种节肢动物,是昆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脑,只有神经节这种结构,这就限制着它们没有什么复杂的情感,一切其实都只是在遵循着本能办事,所以说,我们不能站在高等生物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螳螂这种昆虫来说,生存与繁衍是头等大事,而且它们没有什么高超的思维,它们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本能来控制,本能控制着它们进行生存与繁衍,它们更像是一种机器,所以不要给它们强加一些主观的情感,它们是没有情感的。

螳螂是因食而死,还是为爱而亡?

显然是因食而死。

1992年,生物学家劳伦斯在葡萄牙首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野外观察记录,在众多的观测数据中,他发现在螳螂交尾的这个现象中,约有31%发生了弑夫行为。

戴维斯与里斯克两位科学家在早先做过一次实验,他们认为雌螳螂之所以吃雄螳螂是因为肚子饿,他们先将雌螳螂喂饱,然后放在灯光暗淡的笼子里,没有人为干涉,全程由摄像机进行拍摄,几个小时后,摄像机记录的结果中没有发生一起弑夫行为。

可见,在野外中的雌螳螂大多都处在中度饥饿的状态,毕竟在野外中获取食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弑夫行为才更常见。

为什么雄螳螂在遇到危险时不逃离呢?

雄螳螂并不是一个傻子,也不会去做所谓的“殉情”行为,它只是很无奈,奈何雌螳螂的体型比它要大那么多,稍有不慎,就成为了雌螳螂的盘中餐,显然,它并不是心甘情愿被吃的。

所以在野外中的雄螳螂是格外小心的,它们跟在雌螳螂的身后,伺机跳到雌螳螂的背上,由于交流活动持续时间很长,最低也有2个小时以上,有时候雄螳螂稍稍有些不注意,也会被吃掉,所以整个的过程对于雄螳螂来说,是很惊心动魄的。虽然危险,但是大部分的雄螳螂是可以逃离的,只有少数成为了盘中餐。

对于螳螂家族的这些行为,我们不需要像法布尔那样如此惊讶,对于螳螂来说,它们只要饿了就会吃,才不管被吃的是谁,它们只知道哪个能吃哪个不能吃。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