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知多少|各省玉米称呼与种植分布盘点

北接九名 2025-01-17 03:56:25

从南美洲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小幼苗,历经无数风雨与时光的洗礼,茁壮成长,最终蜕变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谷类作物——玉米。

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生命的奇迹,更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粮食结构与农业布局。而在我国,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玉米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日益显著,影响也愈发深远。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玉米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称呼,这些称呼既体现了各地人民对玉米的深厚情感,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北国的黑土地到南疆的红壤,从东部的平原到西部的高原,玉米的种植分布广泛而均衡,几乎遍布了我国的每一个角落。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巴糯糯的脚步,一同走进玉米的世界,去探寻它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它对我国粮食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一次对玉米的盘点,更是一次对中华农业文明的致敬与回望。

01 玉米方言学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玉米这一作物因其地域特色而被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别称,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各地的语言习惯,也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江西地区的玉米,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包靴”,这个名字仿佛让人联想到它那坚实的外壳,如同靴子一般包裹着珍贵的内里。而在广东,玉米则被唤作“包秀”,秀字在此处或许寓意着玉米那秀美的外观与丰收的喜悦。

福建人民则习惯称其为“包裹”,这一称呼形象地描绘了玉米被层层绿叶紧紧包裹的景象。湖南的玉米,当地人爱称为“包栗”,这一名称或许源于玉米粒与栗子在口感或形态上的某种相似之处,给人以亲切而熟悉的感觉。广西的玉米则被称为“包须”,须字巧妙地指出了玉米那细长的花丝,如同胡须一般点缀在玉米穗上。江苏与安徽两地的玉米,人们统一称之为“包芦”,芦字在此处既体现了玉米的草本属性,又赋予了它一种质朴而自然的美感。浙江的玉米,则有着“六谷”的美名,这一称呼或许与玉米在当地的种植历史及重要地位有关,象征着它作为六大谷物之一的尊贵地位。

除了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称呼外,还有一些更为普遍的玉米方言名称。

在山东、河北以及天津地区,玉米被广泛地称为“棒子”,这一称呼简洁而有力,形象地描绘了玉米那粗壮的茎秆。东北与新疆地区的人们则更喜欢称其为“苞米”,苞字在此处既表达了玉米被包裹的状态,又增添了一种亲切与温馨的感觉。

而在西南各省以及陕西、湖北等地,玉米则被统一称为“苞谷”,谷字在此处不仅体现了玉米的粮食属性,也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02玉米种植地图​​

华北春播玉米区: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玉米种植区,种植面积稳定在650多万公顷,占全国36%左右,总产2700多万吨,占全国的40%左右。

主要省份以东北三省、内蒙古、宁夏为主。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种植面积约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32%,总产2200万吨,约占34%,涉及省份以山东和河南为主。西南山地玉米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2%,玉米总产约18%,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南方丘陵玉米区:种植面积为全国的6%,总产不足5%,以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西为主。西北灌溉玉米区:种植面积约全国的3.5%,总产约占3%,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玉米区:由于海拔高,该区种植面积及总产均不足全国的1%,主要种植分布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03玉中玉种植基地

内蒙古的巴彦淖尔,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无数自然的馈赠。在这里,玉米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玉交子”,这一独特的称呼蕴含着这片土地对玉米的深厚情感与独特认知。生长在这片沃土之上的玉中玉糯玉米,更是得益于北纬40°这一被誉为黄金种植带的自然恩赐。它们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年平均3200小时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耀,同时经历着昼夜温差高达18℃的独特气候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玉中玉糯玉米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力量,它们努力向阳而生,奋力积攒着每一丝甜份,只为在成熟时展现出最为饱满与甘甜的姿态。位于河套平原之上的玉中玉自营农场,更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黄河冲积土如同大自然的恩赐,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最为肥沃的土壤。土壤中的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养分,在黄河水的滋养下不断被玉米所吸收,为它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背靠黄河水的天然润泽,更是让这片土地的肥力愈发持久,仿佛拥有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穗玉中玉糯玉米都长势喜人,它们挺拔而翠绿,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的丰饶与神奇。玉中玉有机鲜食糯玉米因地制宜,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光照、温差、土壤及水源优势,以求让每穗玉米都粒粒饱满,颗颗甜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