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从令人窒息的自我怀疑中,我竟然收获了这些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9-25 07:54:43

写在前面:

原生家庭以爱为名,无形中将“变优秀”根植于我的内心。

多年来,情绪压力一直暗流涌动。

工作的暂时不顺利,令我深陷自我怀疑的泥潭,无法自拔。

为什么,在被爱中长大,也会让人痛苦?

这个暑假,我找到了答案。

当拥有彻底放松身心的机会时,

为何却放松不下来?

今年,是一个难忘的暑假。我和线上认识的朋友,两个家庭面基自驾,度过了新奇而又略显疲惫的4天。

在那4天里,我的工作课表上神奇般地没有预排任何课。

我终于拥有了彻底放松身心的一次机会,没有学生提前预排的课需要上,没有繁多琐碎的家务需要做,没有需要操心的任何事。

听起来好惬意!

朋友全程管家式的安排,瞬间让我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只要负责开心地玩就行。

但,我的内心却没法再像小时候那般无忧无虑。

同样都是带着孩子的妈妈,相比朋友的面面俱到,能力、精力、活力满满,我却像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

旅行途中有时候累了烦了,我还会让孩子来照顾我的状态,完全把自己的小孩当成是可以搞定一切的大人。

自驾结束回忆复盘的某个当下,我突然意识到我和孩子这种母子之间身份互换的模式源于自己一直以来和妈妈的相处模式。

那是一种让人不太舒服的关系模式。

和母亲早年的互动模式

禁锢了我的思维

我有一个很爱我的妈妈,有一个对我的教育非常上心的妈妈。但是,我的妈妈也很乐于无意识地向我倒苦水。

“无意识”这三个字是我最近才有的觉知。

小时候,每当妈妈和我说起自己受过的委屈和差别对待,我都会默默记在心里,也开始在心底萌生出对那些对妈妈不好的人的怨恨。

长大的过程中,在和身边这些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也有对我好的一面。于是,我的内心开始有了疑惑和纠结。

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呢?

成年后,我离开了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心中早已不再想记挂小时候的恩恩怨怨。

但,每次回家,我都会从妈妈口中继续听到身边人对她的怠慢,感觉妈妈周身都被一股暗黑色的怨气包裹。

看到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地抱怨身边人的种种不堪,我感觉自己内心的“妈妈牌垃圾桶”快要被撑爆了。

妈妈生性要强,但命运不曾厚待她。外公去世早,妈妈早早辍学,大字不识几个,婚姻生活让她内心伤痕累累。

但这些都没有将她击垮,她爱我,视我为她手心的珍珠。但这份爱又给得很沉重,我需要用优秀来换取妈妈神情的放松,内心的安宁。

但是,从小选择自我成长的我发现,我的优秀也只能换来妈妈短暂的欣慰。更多的情况下,妈妈还是会用旧有的心态和模式生活、处事、看人、待己。

我会有一种不管怎么努力,都好像还不够的匮乏感。

内心中时刻有个小鞭子在赶着我向前、催着我努力,稍有不顺,还会严厉指责、自我PUA。

这种感觉在这个暑假尤甚,为此,我险些抑郁。

职场的暂时不顺利,

戳破了我内心深处的不自信

自从和朋友旅行回来,开启7月份工作以来,我连续上了8节测评课,只有2节转化成功,但学生都没有开始排正式课。

一次次的自我心理建设,一次次的全力以赴,一次次的没有结果,开启了令人窒息的一次次的自我怀疑。

我慢慢变得不再想主动接测评课了,面对课表上仅有的零星课程,我开始变得不想上课了。

即使强撑着勉强给学生上课,我的每个当下都难受无比,特别想要快点下课,下课后又不得不面对难捱的自我讨伐。

整个七月,我过得身心俱疲。

一句无足轻重的逆耳之言,

激荡起我心灵深渊的呐喊

八月初,我和孩子爸爸带小孩回了一趟老家。白天,我在奶奶家给学生上课,下午晚些时候,我会带小孩回一趟我妈妈家。

即使回到妈妈家,我心里也在惦记着自己工作不顺利的事情,和妈妈也没有过多的主动沟通。

某天下午,当我回妈妈家后,小孩想要去找邻居家的孩子玩,直接敲了邻居家的门。

妈妈抱怨说:“不要敲邻居家的门,邻居家老太太会不高兴的。”

这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头脑瞬间急速疯转,想到了很多陈年往事:妈妈总是和我说,不要和邻居谁谁谁家的小孩玩,那家大人不讲理;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我因为工作不顺利窝在心里的火瞬间被点燃,然后开始向妈妈疯狂输出。

我怨恨她在我上小学时,因为我在学校表现不佳,回家后打了我一下午的往事;

我嫌弃她一见我,就向我倒她肚子里的苦水;

我指责她因为教育不得当,给我头脑中输入了“不努力就不配活”的诅咒程序,让我在成年之后,依旧不能摆脱这份执念对我身心的束缚与捆绑。

……

情绪激动时,我用力扇了自己一巴掌,痛哭流涕地哭诉:我活得好累,活得好压抑。

工作和生活顺利时,感觉不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不顺时又不得不面对切肤之痛般的窒息与煎熬。

妈妈刚开始还在和我争论,到最后发现我快要崩溃了时,一下变得着急了起来。

我和她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回家,不给你打电话吗?因为我害怕,我害怕我一和你说话,你就又开始和我抱怨你的苦难,这种垃圾能量我不想要再继续接收了。我虽然不和你生活在一起,但每当我想起你时,内心都无法舒心自在。”

而我之所以需要声嘶力竭地和妈妈沟通,是因为,如果平和着说,我的话根本传不到妈妈的心里。

她永远活在她自己的苦难世界里,她看不到我的负重前行与难以自洽。

最后,妈妈和我说,她以后不会再和我倒她的苦水了,让我安心过自己的日子,她也会尽量让自己过得开心一些,不再给我和她自己的内心增添负担了。

妈妈用她的爱,温暖包裹了

我对她充满抱怨的“黑色能量”

这场对妈妈的讨伐,对我的内心调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我大声抱怨妈妈的种种不对时,孩子爸爸全程在我和妈妈身边,他时不时和妈妈解释我就是最近工作不顺利,压力太大了。

这份解释让妈妈更快地理解和接纳了我的这次“无理取闹”。

第二天,我早早醒来,内心中担心我对妈妈的控诉会让妈妈承受不住,担心妈妈会因为我的“无理取闹”离开人世。

但幸好,妈妈没有被我的愤怒摧毁,她稳稳地接住了我向她投来的充满“毒素”的贝塔元素。

妈妈用她对我的爱把这份带着浓浓恨意的情感好好地包裹起来,又平和地还给了我,这个过程完成了比昂理论中所说的阿尔法功能“去毒化”处理。

而在那个当下,孩子爸爸的在场,充当了我和妈妈二元关系之外的一个更大的容器空间。

在这个空间了,我放心大胆地把我内心的苦闷说给了妈妈听,也让我决定摆脱和妈妈的二元共生关系,不再以妈妈的喜怒哀乐来无意识地操控我的生活和情绪。

当结束这一切之后,我的心稳稳地安住进了我的身体里,变得不再那么轻易被外界所左右。

我还是我,但因为我心中把“让妈妈开心的执念”放下了,一股神清气爽般的感觉在周身流动了起来。

头脑不再一刻不停地自我PUA,我便可以在头脑放松下来后开始思考工作暂时不顺利的应对策略。

那种感觉真得非常神奇,七月压抑在心头的一口闷气终于被我长长久久地吐了出来。

“心中无杂念,脑中无声讨”的感觉太令人神清气爽了。

现实生活是内心的投射,

同样也可以再內摄回心中

很自然地,在这之后,我分别给一位一年级新生小朋友、高三学生和一位在牙买加上学的学生上了一节测评课。

这三节课上得出奇顺利,学生全部转换成功,愿意继续跟着我上正式课,我八月份的课表一下子被排的满满当当。

上课时的那份自信与高能量的感觉与状态又被我找回来了,我又可以尽情燃烧自己,实现自我了。

这三节跨度超大的测评课给了我内心一个惊喜般的隐喻:我有能力handle出现在我眼前的工作,而且可以创造性地handle。

我内心中清楚地知道,现实中的顺与逆都是内在的真切投射,同样的,这种顺与逆的现实状态也会毫无保留地內摄到我的内心中。

那一刻,头脑被一下子点亮了,心中响起一个声音:我可以做我内在的英雄,勇敢开启我的英雄之旅。

成长的道路上,

苦难即是里程碑

回望刚刚过去的七八月份,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蛇蜕皮般的心智蜕变与认知迭代。

过程中的痛苦与压抑、自我怀疑与自我讨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一个人开始变得不再接纳自己时,那种感觉是多么地难以言说和令人窒息。

幸运的是,我有一个爱我的妈妈和先生,她/他们愿意发自内心地接纳我对自己的这份不接纳。

没有抱怨,没有指责;

有的是听我哭诉我的苦闷,

陪我慢慢扛过那段至暗时刻;

看着我勇敢地跨过了又一道人生难免会遇到的坎,

继续一如既往地爱我。

刚刚没有提到的是,在那天我和妈妈争吵之后,我疲惫地回到奶奶家。

躺在床上时,身体有种累到抽丝的感觉。

是孩子爸爸一直陪着我,轻轻拍着我入睡的。

那一晚,我睡得很安稳,内心很踏实。

我深深地感知到,被爱是一种什么体验,也开始悟通了一点爱人的法门。

一套书扩容了我近乎僵化的头脑

空间,赠予了我自我觉察的心力

在这个内心起伏波动的暑假里,我深读完了武志红老师的一套书《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中的“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

书中提到了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的概念:

全能自恋是生命的第一动力,而自恋性暴怒是因为内在感受到了自体虚弱和在关系中的恨。

书中讲到:全能自恋是所有婴儿一开始的心理。在精神分析看来,其实任何一个婴儿一出生,都是这种感觉,只是不能说话而已。

这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在婴儿感觉中觉得自己是“神”,但真实情况是,早期婴儿的能力接近于零。大一些的婴儿虽然具备了一些能力,但他的一切基本需求还得依赖于抚养者的照料。

所以,早期婴儿都活在一个不能调和的分裂中:当抚养者能及时回应,照料好他的吃、喝、拉、撒、睡、玩,并能给予情感回应时,婴儿觉得自己像“神”一般伟大。

他真切地觉得,自己的声音一发出,世界就立即满足了自己。

当抚养者不能及时给予回应,忽视或拒绝了婴儿的声音时,婴儿就立即陷入彻底无助的状态,同时产生了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

自体的虚弱,是我们难以面对的。

我们同时难以面对的,还有我们在关系中对客体的恨意。

自体的虚弱,让我们觉得“我没有力量,我弱小,我很差”,而我们在关系中对客体的恨意则让我们觉得“我邪恶,我是坏的”。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是感觉良好的,因此会分裂、否定、投射内在的坏的感受到外界,也会把外界关系中的“恶意”內摄到内心中。

当内心无法消化这份“带有恶意的坏”时,又会继而把它投射到外界,然后就形成了一个类似衔尾蛇般的难解的“死循环”。

通俗的表达就是:因为自己内心有不安、否定的声音在萦绕,眼中看到的世界就会是充满恶意的,别人的某些不经意的行为会被你从负面的角度解读和扩大化。你会坚定的认为,他们就是这么“坏”,他们就是故意的。

进而,你会把这种愤怒的情绪释放出来,攻击对方,或者隐忍于内心,内耗自己。

整个暑假的前半段,我都在和自己内心的“自体虚弱感”作斗争,我无法接受自己暂时的做不好和不顺利。

但当我结合阅读,在自己身上看到我的这份“自体虚弱感”时,头脑中凝固多时的空间也被这份看见和理解撑开了。

这份看见与理解构成了我头脑之外更大的容器空间。

在这个容器里,我安顿好了自己焦躁不安的内心,勇敢地回看了内心的那份不安.

从中,我看到了我对关系链接的那份深层的渴求。

带着这份深刻觉察,我重新回到了生活中,决定开始主动创造关系,继续做生活的勇士,为自己而战。

回首荆棘丛生的心灵小径,

我想笑着对这个世界说:

你好,新世界

最近,我把自己用了十几年的一个沉睡小女孩的微信头像换成了一张向世界坦然微笑的美图百变AI头像.

头像的原型是我的一张自拍照,那张自拍照是闭着嘴巴的,但我用AI功能把它换成了张开嘴巴的那种笑。

我想让世界看到我发自内心的喜悦。

我想和这个世界说:我找回我自己了,做自己的感觉真得太好了。

那一刻,我决定笑着面对生活,和生活共舞,让生活为我鼓掌。

找到那个情绪出口,真的太好了。

我们应该首先是自己,而孩子也应该从启蒙阶段,就认知到自己。

怎样才能更好地自我认知,怎样才能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价值观呢?

通识思维是必不可少的桥梁,通识思维,会让你减少焦虑,会让孩子拥有更缜密的底层思维。

从我们的孩子开始,真的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何不试一试呢!

作者 | Fancy

童行书院·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第三年学员兼运营

10年+一线教师

家有7岁小暖男一枚

勇敢直面成长之痛,迅速自我迭代的终身成长践行者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育儿过程中,你有遇到过什么瓶颈和挑战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开学了,儿童精神科爆满,是因为这种“有毒的爱”与其期待母慈子孝,不如踏实鸡飞狗跳到了这个不卷的国家,我才发现了破解内卷的方法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