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如何做融资公关传播?

我家公关是个菜鸡 2023-11-28 00:54:19

大家好,我是菜鸡公关。

前两天,受识微科技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他们举办的“2023年度品牌公关交流会”,并且进行了主题为《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如何做融资公关传播》的分享。

以下为分享全文:

大家好,我是“菜鸡公关”自媒体的主理人,粉丝朋友们一般叫我菜鸡。以前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外部门同事总觉得别人家的公关很厉害,我家公关是个菜鸡,所以给自己取了这个名字,也是想提醒自己,公关之路还需要多多修炼。今天很荣幸受到识微科技的邀请,来参加本次线下活动。

过去10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在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公关,后来去了某家精品投行,获得了一些资方的新视角,对A到D轮创业公司的公关打法比较了解。

基于自己在互联网圈和创投圈的从业经历,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下,不同阶段的创业公司,如何做融资公关传播。另外要先说明下,因为我没有从事过IPO公关,所以我本次分享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D轮以前的创业公司。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享:

1.什么是融资公关?

2.企业是否必须要做融资公关?

3.融资公关和常规公关工作的异同?

4.融资公关具体应该怎么做?

1.什么是融资公关?

融资公关这个词,顾名思义,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融资。那么,融资公关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是如何去影响到投资人的?

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可以先来看下这个词:共享经济。当我们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应该能想到很多商业概念,比如共享单车、共享衣橱、共享厨房、共享住宿……

而这些商业概念各自又对应着一些企业,比如摩拜、ofo、爱彼迎等,现在他们有的活得还行,有的已经不在了,但在“共享经济”成为风口的那个时间节点上,这些企业都是媒体和资本追逐的宠儿。

为什么我们看到“共享经济”这个词,就能够联想到“共享单车”,继而想到“摩拜”呢?我尝试着在百度里搜索“共享经济+摩拜”、“共享经济+Airbnb”,两个词都有300-500W的搜索量,很显然,这些报道不太可能是全都是媒体自发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公关工作的结果。

心理学有个观点,如果两个词或者两件事物总是一起出现,那么,我们会自动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捆绑,这些信息不自觉地进入到我们的脑海里。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我们会发现有些的确完美契合“共享经济”的概念,而有些就是硬凑上去的,硬凑的目的也很明确,为了给投资人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从而获得融资。

这些年的风口,团购、外卖、共享经济、本地生活、最后一公里,无人便利、人工智能,为什么投资人会愿意买单,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未来能赚钱,而是未来能赚百倍、千倍的钱。很多人都说,创业九死一生,投资人投一百个项目可能只会有一个项目活到最后,但对投资人来说,他就是成功的。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人明显对C端的生意更加狂热的原因,B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虽然并不像C端那么烧钱,而且大部分都能盈利,但增长空间有限。一家C端公司,花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从A轮做到上市,这在B端是难以想象的。

投资人为了找到下一个独角兽,追逐风口,创业者为了吸引投资人的关注,把自己包装成风口的模样,这就是大部分融资公关在做的事情。

2.企业是否必须要做融资公关?

可能会有朋友想,如果一家企业各项数据都非常优秀,也有一线投资机构长期看好,那么,我们还要不要开展融资公关工作,又或者是一家公司发展到什么阶段,才需要做这件事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下融资公关的目的。前面提到,融资公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投资人的注意,从而获得融资,但这并不是唯一目的。除了这一点以外,还会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比如狙击竞争对手融资。这种现象比较容易出现在风口上的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之间相互争夺行业第一的位置,在公关战上会比较焦灼。比如攻击竞对数据造假,加各种限定词来论证自家行业老大的地位,夸大自家融资金额,力求高过竞对。毕竟很多投资机构,只投行业第一。

还有一点是,提升自家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实际上很多B端公关的传播,比如参与和组织行业论坛、沙龙,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我想在这里强调的原因是,有投资人参与和背书的活动,会显得更加权威,这就和企业重视官媒、党媒的奖项一个道理。

我以前在FA做公关的时候,策划过线上分享活动,最开始是邀请创业者、CEO担任嘉宾,后来有次尝试邀请投资人来做分享,发现活动效果有明显的不同。报名的听众变多了,社群的讨论度变活跃了,在传播效果上,我们将嘉宾们的分享内容投稿至创投媒体,投资人的成功率也比创业者多太多。

而这些效果的不同,真的是因为投资人比创业者的分享更有见地吗,我觉得并不尽然,任何一个行业里,都有足够优秀的人。

所以,我认为融资公关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给B端公关工作拓宽思路的。如果我们未来在策划企业活动的时候,邀请投资人参与,引入资本方的视角,活动可能会更加成功。

前面谈了融资公关工作的益处,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业公司公关都必须开展这块工作的。因为当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被曝光过多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更多投资人的关注,而创业这件事,最不缺的就是想法。

在我曾经的工作中,有一项是做CEO采访,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和商业理念。有一次,我前期花了很大的精力,撰写采访提纲,进行电话采访,好不容易撰稿成文,发给对方做最终确认,结果对方跟我说,这篇文章将他们的商业模式写得太详细了,担心被巨头关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想要低调一点,所以稿件最后没有对外发出。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在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之前,确实没必要急着做传播。这些年我们也看到,团购火了,所以迎来了百团大战,无人便利火了,各种搭得上边的、搭不上边的公司,竞相涌入,自营也好,投资也罢,都希望能够分得一杯羹。

最典型的企业美团,从最早的团购,到外卖,到打车,到本地生活,每个风口下都有这家公司的身影,关键是他们还很厉害,每次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在和大众点评、饿了么,甚至滴滴的交锋之中,都没有落于下风。打到现在,竞争对手都熄火了,他们的发展势头依然很猛。

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总是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如果互联网巨头们进入你这个赛道,你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能够不被打败?

这些年创业圈也在发生着变化,创业者可能不再是草根背景,创业失败大不了回家继承家业的富二代故事并不只是个段子。投资机构也更愿意去挖大厂高管做创始人,等人齐了之后双方再一起思考创业方向,而不是寻找市面上比较优质的创业项目,毕竟如前面所说,想法可以复制,人不能。

所以有时候,确实应该保持低调。

三.融资公关和常规公关工作的异同?

谈完了融资公关的目的和风险,我想大家对于自家企业现阶段要不要做这件事,心里也有了一些判断。那么,融资公关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和常规公关对比来看。

目前,绝大部分公司的公关架构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按职能划分:

1.媒体关系拓展与维护

2.新媒体运营

3.内容策划(偏撰稿)

4.竞对舆情监测

5.线下活动策划

…………

还有一种是按业务线划分,即所谓的公关Business Partner,公关部的小伙伴每个人对接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该业务线的全部公关工作。有的公司甚至会把这两种方式结合,双重运行。

比如公关专员A很擅长和记者打交道,那么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媒体关系维护,而同时他还会负责某条产品线的上市推广工作,作为leader角色,协调部门其他公关小伙伴配合。这种方式不仅能最大化发挥他的专业能力,又能提升他的领导力,是一种很不错的架构搭建方式。

我们这里选用第一种方式,来比较和区分融资公关和常规公关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1.媒体关系拓展与维护。

常规公关维护的媒体一般是to C的大众消费类媒体和to B的行业垂直媒体,而融资公关维护的是创投媒体和财经媒体。

此外,还有一类容易被忽视的合作伙伴是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商务、宣传伙伴,他们能提供固定的创投活动合作机会和曝光机会,在企业还没能完全成长起来之前,是很优质的合作对象,相比媒体,也不会涉及到太多的合作费用。

2.内容策划。

这个和媒体关系维护类似,因为传播对象不同,所以策划的内容也会有所区分,如果说to C的传播侧重用户故事挖掘、营销活动宣传,to B的传播侧重企业实力展示,那么,to 资本的传播更侧重于商业模式和企业发展现状的宣传。

3.活动策划。

to C侧重于促销类优惠活动或提升品牌形象的品牌活动,to B侧重于招商活动,而融资公关更多的是与投资相关的论坛、沙龙,很多创投机构自己也会联合被投企业定期举办各种交流活动。

前面谈到了融资公关和常规公关在具体工作内容的区别,我们再聊下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公关适合的进场时间问题。

先说常规公关。除了以品牌为核心的新消费企业以外,大部分的企业在天使轮到A轮期间,一般是由行政人员来暂时接手公关的工作,比如最简单的企业官网、百度百科、公司介绍等。

等到B轮前后,可能才会设置专门的公关岗。一般是一位公关总监带两三个小朋友,开始正式搭建公司的公关架构,建立和维护公司的外部人脉资源,比如媒体、行业协会、政府部门人员,定期对外发布企业动态,大事件,监测自家和竞对舆情。

即使走到C、D轮,公关部门人数大多也不会超过10个人,即使是很多上市企业,也是同样的情况,甚至可能都没有公关这个岗位,而由IR承担这块内容。

融资公关作为公关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涉及的日常工作量并不多,等到真正决定开始做的时候,一般是两种情况,融资成功了,需要对外宣传,提振公司员工士气,增加自家行业影响力;以及融资不是很顺利,需要吸引更多投资人关注。

四.融资公关具体应该怎么做?

前面我们有简单聊了下融资公关大概需要做些什么,但还不够具体,这里我想用传播学里比较经典的拉斯韦尔5W理论来分析,根据传播的过程,拉斯韦尔把传播分成了五大要素,分别是: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

放到融资传播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再具化为:

1.传播者:CEO是包装对象的不二人选

2.内容:如何讲好资本故事?

3.媒介:如何和创投媒体打交道?

4.被传播者:投资人获取商业资讯的渠道有哪些?

5.效果评估:公关工作如何评估过程效果和最终效果

先说传播者。

很显然,企业公关人是传播者角色。但我想要在这里展开的是另一个问题:一家企业里,谁才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输出者,我认为是CEO。

这句话有很多方面的解读。第一个是企业发言人的设置。可能会有朋友遇到过这种问题,CEO不善言辞,不喜欢张扬,导致公关工作开展非常困难,应该怎么办?

有一种解决方法是在公司高管团队里寻找其他合适的人,比如CFO、CMO、CBO,这种方式不能说完全不行,但我们可能会遇到另外的问题,比如高管团队变动,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我个人的建议是,至少在所有对外的书面发声内容里,都应该以CEO的名义,而不是其他人。

很多企业公关人应该深有同感,老板总是不理解公关的工作。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老板参与到公关的工作之中,而不是让他成为一位旁观者,这也是我坚持CEO应该成为企业发声传播者的原因。

尽可能争取和CEO多互动,多沟通交流,你不仅可以获取到业务一手动态,也能够提高自己在老板心中的能力评级。公关很容易成为边缘部门,如果所有的业务动态信息总是由业务部门告诉你,那你很容易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再比如你自己的绩效评判问题,如果你的汇报对象是CEO,而CEO对公关的参与度很少,你们之间无法通过工作建立更深一步的关系,那你也很难建立起信任度,CEO信任度对公关工作开展还是非常重要的。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还是很建议企业公关人尽可能把自家CEO作为第一优先宣传对象,无论是媒体采访,外部活动发言,都是如此。

第二点,传播内容。

融资公关的传播内容无外乎两方面,CEO故事和商业模式。

创投圈的很多报道,都喜欢做CEO采访,发掘人物故事,也是因为相比于商业内容,人物故事会更鲜活和有趣,让人有记忆点。而且很多投资人都认为,一家企业能否做大做强,CEO这个人的能力素质是最关键的,毕竟商业idea是可以借鉴的,但人不能。

那么,如何可以把CEO包装得更有记忆点呢,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给CEO打标签。比如从工作履历上,可以是大厂背景、连续创业者、互联网高管、网红up主;从个人身份上,可以是海归青年、创二代、草根创业、地方本土创业者、女性创业者、00后创业者。

如何选择标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想要获取什么样的用户,这群用户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

比如游戏领域创业,那么宣传自家CEO是游戏狂热玩家、网红up主、知名游戏解说,还是很有噱头和传播力的。打标签这种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落地到行动上,公关人自身能力对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

这里我想举两个我认为做得很不错的案例。

顺丰总裁王卫,当我们想到他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想到此前快递小哥被打,顺丰老总为其出头的事情。2016年,顺丰快递小哥因为刮到小轿车,被司机打,王卫在朋友圈说,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他不再配做顺丰总裁。

这件事情当时引发热议,也赢得了大众的好感,王卫“爱护员工的霸道总裁”形象一下子就出圈了,而顺丰本身的品牌力也得到了提高。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CEO个人的能力,跟公关无关。王卫发这条朋友圈之前,可能并没有和公关沟通,但这件事情能够被大范围的传播出去,背后一定少不了公关人的努力。

再举一个例子,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在这个月,有一条关于他的热搜,他的江苏宿迁老家水龙头没关,网友火速联系京东客服的新闻。关于他和他家乡的故事,他创业成功之后,反哺家乡亲友,可能很多人都在网上看到过。

这些具体而真实的案例,让他们的个人形象变得丰满,也连带着让顺丰和京东的口碑有一定提高。这就是好的公关传播。

关于商业模式的传播,我想举一个例子。以前我曾经服务过一家游戏公司三轮融资公关传播,它每一轮都会有新的故事。

从游戏数据查询工具,到游戏社交平台,再到火热的游戏电竞领域,最后涉足游戏出海。之所以讲新的故事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前一个故事,会遇到用户天花板和数据增长遭遇瓶颈的问题,这里我就不具体展开了。

第三点,我们再看媒介部分,如何和创投媒体打交道。

有个很荒谬但又很真实的情况,很多企业在公关部成立很久之后,甚至都拿不出一份媒体记者维护表,更别提记者拜访纪要了。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一家企业的公关负责人没有共享意识,不愿意在内部带头分享自己的记者联系方式,那这个企业的公关部记者资源就会处于薛定谔的猫状态,这种状态是非常不专业的。

我认为想要和媒体打交道的前提,一定要先做好基础工作。公关部一定要有一张全员共享的媒体记者资源表,并且要做到定期更新;拜访记者之后也一定要写拜访纪要,及时更新媒体情况和记者当下需求。

做到这两点之后,我们日常进行媒体维护时,才会心里有数。

关于如何做好媒体记者关系维护表,我之前有专门写过文章,具体看下这篇:菜鸡公关教你做媒体关系维护表2.0。

从大的方面上讲,记者老师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有新闻理想的,一类是没太多新闻理想的。

对于有新闻理想的记者来说,我们需要更多展现自己的专业性,他们也会更加关注于我们是否能提供有吸引力的新闻线索,是否能够提供优质的采访对象,是否能够提供专业的行业观点;

对于新闻理想没太多的记者来说,如果我们预算充足,可以选择和他们进行商务合作,投放广告,如果我们预算没那么充足,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比如给朋友圈点赞,关注他们的动态,生日、搬新家等一些重要日子,赠送小礼物等,办法总比困难多。

具体到创投媒体记者这块,从我个人的接触感受来说,我认为绝大多数的创投媒体记者是有新闻理想的,因为这个行业流动性确实很大,所以很多都是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年轻易沟通,也非常直接不用绕弯子,只要能够提供优质的新闻线索,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合作的难度其实要小很多。

而关于如何提高你自己的专业度,我也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可以想想自己在媒体维护上是否专业。你所在行业的头部媒体,你是否清楚他们内部架构和记者分工,他们的记者一个月的KPI是什么样的,需要撰写多少篇稿件,每篇稿件的选题是编辑还是记者选择,审稿流程是什么样的。

如果这些东西你都清楚,那么说明你是一位专业的媒介公关,如果不清楚,那么你还需要努力,这些信息其实线下拜访一次记者,大部分就都了解清楚了。

第四点,受传者:投资人是如何获取外部信息的?

前面聊了很多媒体的事情,但媒体并不是投资人获取外部信息的唯一渠道。很多时候,我们做企业公关时,觉得能做的事情太少,有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在媒体这棵树上绑得太死了。

高校老师、行业协会、投资人KOL、众创空间、孵化器,其实都是不错的合作和宣传资源,媒体只是公关传播的渠道之一而已。

第五点,传播效果评估问题。

这又是公关人非常痛的一个痛点。我以前有个老板,每次我都会被他的致命三连问打击到。这个报道有什么用?阅读量10W+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活动?

对于懂公关的人来说,是比较好交流的,但如果你的职业想要往上走,你总有一天是要和老板对话的,而老板通常是不懂公关的,老板只在意公司能不能赚到钱,你做的事情能不能给公司赚到钱,但我们也知道,公关是不能直接和业务绑定的,不然去做销售好了,赚的钱还多一些。

我认为的一个好的解决方式,是重视一些关键人和关键行为。

比如,做完一次融资报道传播之后,和CEO交流,询问是否有新的投资人和他建立联系,他的朋友们有没有看到报道之后来恭喜他,其他高管有没有夸报道做得好;企业员工和公关人也是,重视这些内容要比单纯的数据更真实。

就像这次活动的主办方,识微科技的小伙伴第一次认识我,是因为有客户发给他们我整理的公关声明库,希望他们能够做定制化。

因为客户的这个行为,让他们对我印象深刻,他们反而不会特别在意说,菜鸡公关号的阅读量有多少,粉丝量有多少,这是一个道理。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作者/菜鸡公关(全网同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