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疑似十三届国展入展模特轩某争议作品的背后作者

砚田文化人 2024-04-29 03:01:58

热热闹闹,纷纷扰扰,热点不断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浙江展区),在轰轰烈烈的各路声讨、打假,舆情满天飞的质疑声中,即将落下帷幕,但是,围绕着本届国展·篆书展中的部分“抄袭,代笔,参考“等争议事件一直热炒不断,直到现在。

今天笔者在电脑上整理文件素材时,在我的《篆书类》文件夹里突然看到了一件很"眼熟"的作品,与本届国展(篆书展)中入展的轩小姐的那幅“争议”作品几乎一样,这让我很是惊讶。

左图为全国第八届新人新作入展作品 ,右图为今年十三届国展入展作品

我翻到的是一件2016年全国第八届新人新作展入展的篆书作品,虽然时间已经过去7、8年了,凭我对这件争议作品的记忆——毕竟从展览开幕到现在各个书法群和众多公众号都在议论、转发这件作品,不记住它都很难,我看一眼就初步判断这两件作品大概是“亲戚关系”,请各位看官结合下面的放大对比图,予以评判。

放大对比截图:

左图为第八届新人展作品 ,右图为今年十三届国展作品

上图“水”、悲的“非”旁,“金”,这几个字的结体、笔法、势态,何其相似!

左图为第八届新人展作品 ,右图为今年十三届国展作品

左图为第八届新人展作品 ,右图为今年十三届国展作品

上面两图中的“宰”、“不”、几个单人旁、“长”,“寂”、“莫”、几个“尽”等,其结字方法基本一样,这就是长期学习、书写的惯性使然,想改都难——即便个别字形不一样,明眼人一看便知,就不知书协的领导、专家能不能看出来啊?

客观的说,右边这件作品(本届入展作品)已经比左边这件(八届新人展)写的要成熟多了,线条明显扎实、熟练了,毕竟过去7、8年了。但是,每一个写过书法的作者都应该有这种体会:就是你的用笔习惯,字形结构,结体习惯,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书家很难轻易改变的。写过字的人都懂,书写习惯一旦形成,如果不是刻意花大力气去改的话,恐怕终生都难改变,已经形成习惯或者说已经形成“风格”了,不太好改了。

左图为八届新人展作品 ,右图为今年十三届展作品

上图中的“散”、“不”、“倾”,与上面讲到的意思一样,都是结字和书写习惯一致的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和比对,我认为这两件作品是出自一人之手,连临摹都不是,只能是一个人写的,才会有这种“近亲”的味道,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顺便为右边这件作品订正两个字:“会须一饮三百杯”,错写成了“四百”杯,李白同志啥时候说过要喝“四百杯”了?金文里经常见到合字,即两三个字合写成一个字,但他显然搞错了,估计他没有发现。

另一个字就是:“斗酒十千恣欢虐“中的“斗”字,他写成“升”字了。知道前面为什么要说喝四百杯了吧,原来是计量单位变小了呀(十升为一斗)!哈哈。而左边八届新人展上的这个“斗"还写对了呢。

亲爱的主事们:这算是“一般问题”呢,还是“严重问题”呢?这是属于谁的“问题”?咋评的?文字审读呢?何况“四百”、“升”又不是用的疑难字,瞟一眼就知错误的字,竟然也能走到最后?

参看下面几幅铭文里的合文的应用情况:

参见铭文里边的合文的用法——多友鼎里的“二百”

参见铭文里边的合文的用法——师旂鼎里的“三百”

参见铭文里边的合文的用法——九年卫鼎里的“三两”

参见铭文里边的合文的用法

参见铭文里边的合文的用法

有必要再把上面的两件作品附上来:

2016年全国第八届新人新作展入展作品

今年十三届展(篆书展)中入展的作品

这两天公众号、朋友圈都在说,中国书协已经在调查问题作品了,不知道他们的证据收集的如何了?也不知道我今天翻到的这一案例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我们共同关注一下,期待相关主事单位给予广大书友一个公正合理的解释,早点还人家一个“清白”。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院观点。所使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尊重原创,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自:书画之声

1 阅读: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