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纯属虚构故事,非我自己的经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文|霖
前言王伯伯今年已经68岁高龄了,祖孙三代同住在临近西单的一处老旧胡同里。
家境说不上多殷实,但房子两层四合院,还算够住。自打孙子小时候,他和蓉姨就一直在这住着。虽然年岁都不小了,倒也还勉强自理。反正三口人相依为命,凑合把剩下的日子过下去。
王伯伯曾在一家小作坊做过20多年的钳工,凭着手艺过得也算体面。儿子比他们年轻一辈,在外企混得还可以,生活水平属于小资阶层。他和媳妇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城郊的一处新小区。
年关将至,蓉姨开始收拾行装,打算和王伯伯一起回孩子家过年。期盼了大半年的团聚时刻,终于就要来临。
要说王伯伯和蓉姨最兴奋的时候,莫过于每年的春节了。虽然嘴上不说,但俩人恨不得时刻呆在儿子家里,跟两个可爱的孙子亲热亲热。
1从胡同里一路辗转,王伯伯和蓉姨好不容易坐上开往郊区的公交车。虽然有些颠簸,但两人并没在意,满怀喜悦地期待着能尽快见到儿子一家人。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儿子家所在的小区。一下车,王伯伯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惊了——只见整个小区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园景布置得别有情味。与他们所居住的旧式胡同判若两世。
"哎哟,咱们孩子家真不错嘿!就跟豪宅儿似的。"蓉姨连连称奇,简直有点入了迷。边走边东张西望,生怕错过什么景象。
很快,儿子王军就领着媳妇张碧芳和两个孙子在单元门口迎接了他们。看到亲人的那一刻,王伯伯俩个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爸、妈,您们可算到了!进来进来,就别愣在门口了。"王军热情地将两人迎了进去。
一进屋,便闻到一阵阵浓郁的菜香,王伯伯惊喜地看到张碧芳已经将年夜饭的一大半菜肴烹饪好了。锅里冒着滚滚热气,灶台上码着刚出锅的几盘子菜。看着一应俱全,王伯伯觉得自己都掌握不了这样的厨艺了。
"这可真不错,我们来得还算凑巧,就差没赶上饭点了!"王伯伯笑呵呵地说。
可没过多久,张碧芳在家里的一些小动作便让王伯伯不太适应了。首先,她把两个孙子从沙发上赶了下来,理由是担心弄脏了新买的布艺沙发。接着又将孙子们赶去洗手间里好好洗手,还不忘絮叨几句孩子们从外面回来手上都很脏。
王伯伯看在眼里,还是头一回见媳妇这般麻雀虽小但操作细腻。好在儿子王军在一旁打着圆场,并没有就此挑起什么争执,气氛一直还算融洽。
晚餐时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准备好好享用这顿盼望已久的年夜饭。张碧芳精心准备的十几个菜肴,让王伯伯差点以为自己在高档餐厅里就餐。色香味俱全,可谓是应有尽有。
"妈,尝尝这个松鼠桂鱼,是我新学的一道家常菜,很不错的!"张碧芳自豪地说着,一脸等待赞赏的模样。
王伯伯咽下一大口,点头连连:"嗯嗯,这手艺可真是了得,做得实在太好吃了!"
就在这时,不小心有一滴酱汁飞溅到了餐桌上,弄得桌面有了一小块污渍。张碧芳见状,立刻拿起餐巾快速擦拭起来,似乎对污渍有着无比的敏感和不能容忍。
这一幕落在王伯伯眼里,让他略感不太自在。心里暗想:这孙媳妇也太过于讲究整洁了吧,也就连个小小的污渍都受不了?要是在我家里,谁会在乎这点小事。
不过,要论张碧芳敏锐的洁癖,她对孩子们的监管也是如此。只见她时不时就会对孩子们的一些小动作喋喋不休地纠正,让王伯伯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某种专业育儿讲座之中。
"你看你看,你们俩吃相可真难看,连碗边沿上都粘上酱汁了"
"手肘不要撑在桌子上,这样很不雅观"
"嘴巴嚼东西的时候可不可以小点声,听起来太吵了"
张碧芳说个没完,王伯伯听在耳里,有些无语和不太适应。自己做爷爷的,怎么也轮不到别人来数落自己的孙子吧?
虽然儿子偶尔也会叮嘱两句,但王伯伯总感觉张碧芳说话的语气、神态就是让他觉得别扭。仿佛他们就是两个不合格的人,所以才要时刻予以指导一样。
不过,与张碧芳的相处还算可以忍受,直到第三天发生的一件小事,终于让王伯伯彻底爆发了。
2那天上午,张碧芳带着两个孙子出门办点事情,只有王伯伯和蓉姨还呆在家里。蓉姨正在客厅里整理行李,王伯伯也在旁边帮着打下手。
忽然,王伯伯不小心把一只旧皮箱磕翻在地,箱子里装着的一些旧物四下散落开来。其中有几件陈年旧衣服,上面沾了不少灰尘。
"哎呦喂,乱箱底摔了一地,真够意思啊!"王伯伯有些懊恼地自言自语着,赶紧半蹲下身来捡拾。
正在这时,张碧芳领着两个孙子从外面回来了。她一推门,就看到王伯伯在地上东拣西捡,而地板上到处都是一些灰尘和污渍。
"我去,这是怎么了?地上怎么这么脏乱啊?"张碧芳脸上的神情瞬间就阴沉下来,显然对这种场景相当不能容忍。
蓉姨连忙解释:"哎呀,是有些东西从箱子里掉出来了,我们正在收拾呢。"
"哦,是这样啊,那我来吧。"张碧芳二话不说,从柜子里拿出扫帚和簸箕,迅速蹲下来开始清扫地面。
可是,她的动作着实太大了些,簸箕快速来回挥舞,扬起一阵阵尘埃,让房间里更加烟尘滚滚。蓉姨和王伯伯不由得连连打着喷嚴。
"咳咳,你....你慢点儿,小心呛着。"王伯伯说。
但张碧芳根本没把他们的话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地大力扫动,完全就是骑虎难下的状态。没过一会儿,整个客厅里就被薄薄的一层灰尘笼罩。
"咳咳......你到底在干嘛?这下可好,弄得连空气都呼吸不畅了。"王伯伯实在看不过去,忍不住提高了音量。
张碧芳也被呛得满脸通红,这才回过神来,放下扫帚大喘着气说:"我....我就是想把地上的灰尽快清理干净......您看,现在客厅里面可干净多了。"
王伯伯被这话气乐了:"干净?你开什么玩笑?我看你是把整个屋子都搞得乌烟瘴气,比刚才还脏乱十倍呢!"
张碧芳不服气地反驳:"那都是暂时的,我待会儿就会把灰尘彻底清理干净。"
"哈,你还有完没完了!"王伯伯不想再和她多费口舌,冷哼一声,气冲冲地走出了客厅。
蓉姨在一旁连忙圆场:"算了算了,这不是大事儿,你们两个就别在这上头了。"
接下来的两天,张碧芳和王伯伯明显都有些避开对方,气氛十分尴尬。一家人即使在一起用餐,也显得格外沉闷。
直到最后一天,王伯伯实在是受不了张碧芳种种做派,决定和蓉姨提前离开。临走前,张碧芳又因为一些小事和他们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你们年纪大了就是太随便马虎,什么都不在乎,整天就知道东摔西弄,把我辛辛苦苦布置的家弄得乱七八糟!"张碧芳指责道。
王伯伯差点被气乐了:"我看你也太较真儿了吧?处处都怕家里不整洁,搞得好像住在猪圈里似的。你应该庆幸,有我们在才能让这个家显得更有人情味儿!"
"什么?你还嫌弃我上了心了?"张碧芳不甘示弱,"那我可告诉你,没有我,你们也根本住不惯这样的环境!"
"哼,我们早就习惯了,才不在乎你的那些陋习呢!我看你真是个控制狂,就知道对孩子们盘问东问西,把他们管得死死的!"
两人就在门口大声理论起来,儿子王军在一旁也愣住了。孩子们则被两人激烈的吵闹声给惊到,不停地东张西望。
胡同里一贫如洗的老人家,打小就生活在一室一厅狭小的胡同深处,那里布满了老皱炭灰,到处都是鸡飞狗跳,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王伯伯和蓉姨最习惯的生活环境。
而张碧芳则不一样,年轻时就追求讲究洁净,对居家环境要求很高,一尘不染才是她的家居准则。想来,这就是两人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根本分歧所在。
争执到最后,王伯伯和蓉姨浑身火燥,索性决定打道回府。王军试图劝阻,但王伯伯已顾不了那么多,蓉姨也难以做出劝解。
3离开儿子家的当天,王伯伯和蓉姨原本是打算乘地铁回家的。可是由于一时冲动,他们索性决定走远一点,步行前往火车站,再坐火车回老家。
虽然有些拘束和不便,但走在路上,王伯伯内心的怨气却一点点消除了。看着周围川流不息的行人,他仿佛觉得自己又回到了最初的生活节奏中。
"就让我们走走吧,一路走回去,顺便活动活动腿脚。"王伯伯对蓉姨说,"我们在那种地方待着,实在是太压抑了。"
蓉姨默默点头,虽然她平常对儿子一家的关怀备至,但经历了这次不愉快的插曲,她也认同王伯伯的决定。
于是,两人就这样一路向前走去。刚开始时,王伯伯还恼恨张碧芳对自己和蓉姨的无理指责和责骂。但随着行走时间的延长,他竟渐渐平静下来。
这条路不就是回家的路吗?回到自己最熟悉、最安心的地方,不正是他们夫妻俩最大的期盼吗?
火车上,蓉姨看出王伯伯脸上的神情好像舒缓了许多,于是开口安慰道:"你就别太放在心上了,儿媳妇年纪毕竟还小,有些观点难免太幼稚了。"
"我就是看不惯她那做派。"王伯伯发泄般地说,"人活着就应该潇洒快乐点儿,哪有把家里当成军队番号,对孩子们动不动就指手画脚?"
蓉姨见王伯伯愈发激动起来,连忙劝解:"好了好了,你可别把火力撸往心里去。孝顺儿女就该忍点气,更何况她也确实尽心尽力在伺候孩子。"
"我们过去受过的苦她可体会不到,也不懂得知足和欣赏眼前的幸福生活。"王伯伯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老祖宗讲,日子过得去就得知足常乐,别整天斤斤计较。"
蓉姨没再多说什么,静静地看着王伯伯侃侃而谈。她知道,老伴儿此番受了委屈,心里已积累了太多怨气。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把心里话痛快说出来,好好宣泄一次。
蓉姨叹了口气,她知道王伯伯已经动了真怒,今后是很难去做儿子家的客了。
站在车厢里,王伯伯仍在絮絮叨叨,反复诉说这几天的委屈和不痛快。蓉姨搂着他的胳膊,眼里满是宽慰之色。她明白,人到了王伯伯这把年纪,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心情舒畅,享受安稳的生活。
从前在胡同里,虽然日子清贫,但两人相濡以沫,也算是无忧无虑。如今孩子们家境好了,反倒让他们在儿子家里受了委屈。眼下,看来还是自己老两口过那种最朴素、最惬意的生活最适合。
王伯伯伤心之下,难免有些反复对张碧芳的做派进行诘责和埋怨。蓉姨坐在一旁,一声没吭,只是耐心地听着。她知道,过后王伯伯也会释然,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慢慢地,窗外的景色开始变化,王伯伯也慢慢平复了心情。
结语生活之路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挫折和阻力,重要的是要懂得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但只要怀着正能量和包容之心,保持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就一定能在平凡中发现幸福的踪迹,在平淡里感受生活的甘甜。
(声明:本文纯属虚构故事,非我自己的经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