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一位年过花甲的老道请人帮忙给开国中将程世才写信,要求证明身份,开头写道:“将军是否还记得贫道……” 一年前,技术员宁瑞栋在因缘际会下认识了本地的一位道长——郭元亨。 这位道长常年默默守护在孤寂的榆林窟,鲜少与人来往。 小宁在工作中常常与郭道长交流,渐渐也就熟络了。某日,老道长向宁瑞栋问:“你听说过程世才吗?” 这句话犹如在平静的湖中投下一枚鹅卵石,程世才是新中国赫赫有名的战将,郭元亨为何提起这位将军呢? 在追问之下,郭元亨缓缓吐露了自己的回忆: “我是1896年生人,父母都是农民……” 在动荡不安的年月里,郭元亨的日子从未有过片刻的安宁。 小时他便被迫给地主做苦工,常常饥一顿饱一顿,青年时做些杂活,只求讨口饭吃。 后来,这种艰难的日子也成了奢望。 军阀天天抓壮丁,郭元亨只得逃到甘肃安西,本以为有一线生机,却发现那里同样在征兵。 又逃到新疆,但这里也不太平。 无处可去的郭元亨精疲力尽地走到祁连山,不幸中的万幸,在这里得到了道长马荣贵的收留。 面对外界的炮火连天,他选择了出家,逃避世事的纷扰。 在马荣贵道长羽化之后,郭元亨便继承了师父的位置,继续守护着这片净土。 1937年春,郭元亨在道观后方的树林中散步时,突然听到一声“道长”的呼唤。 他一回头,看到三个衣服破烂、浑身尘污的人正朝他走去。 郭元亨心中一惊,以为遭遇了土匪,转头就要逃离,却听到一人诚恳地说: “道长,莫慌,我们是工农红军,只是行军路过此地,并无恶意。” 原来,此人正是红军将领程世才。 见对方举止有礼,郭元亨心中的恐惧才慢慢消散。 程世才解释道,红军部队已在山中艰难行进四十余日,粮食所剩无几,希望能向道长借些粮食。 郭元亨慈悲为怀,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红军的请求,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两石四斗小麦、六斗黄米、二百余斤面粉、三十斤胡麻油、四口袋硝盐,以及二十只羊和两头牛全部捐赠给了红军。 当晚,郭元亨还热情地收留了程世才和几位红军干部在磨坊里过夜。 次日清晨,程世才就带领同志们向郭道长告别,郭元亨在走前又送给战士们马和骡子各一匹。 程世才感激不尽,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昨晚亲笔写下的借条递给郭元亨,并郑重地说: “日后我们若取得胜利,无论我身在何处,红军都会认这张借条,并会好好答谢你。” 郭道长不想收,程世才坚决地把借条给了他。 不料,红军刚离去,马家军便追了上来,有两名士兵发现了那张借条。 他们以此为把柄,绑着郭道长威胁其交出钱财,还滥用私刑,打得他鼻青脸肿。 郭元亨只好将往来人员暂时存放在道观的钱财赊给他们,才保住性命。 但借条却被他们掳走,为首的士兵恶狠狠地警告:“要是后面来的官兵搜到了,你可就活不成了!” 从此,那张唯一的借条便没有了,郭元亨也再未见过程世才将军。 解放后,他时常怀念起那段日子,但无人相信他曾救过红军。 大字不认几个的他在深山中没有途径证明自己。 郭道长垂眸:“我不是要找人还些什么,只想得到程将军的认可……我当年真的救过红军。” 宁瑞栋听完道长的经历,眼含热泪,可山中哪有纸笔可为道长写下陈情信呢? 善人善行终究不会蒙尘,一年之后,郭道长终于找到人可以帮他写信。 程世才收到信后,往事历历在目,当即回信给安西县,对郭元亨的善举表示赞扬:“在革命艰苦岁月里,郭元亨先生给予了红军莫大的帮助,此等善举实在可贵。” 郭元亨道长支援革命,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榆林窟,晚年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关照,于1976年安详离世,享年80岁。
1961年,一位年过花甲的老道请人帮忙给开国中将程世才写信,要求证明身份,开头写
同巍聊历史
2024-07-08 11:02:35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