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质疑课本里的牛郎是流氓!我儿子也认为他不对,但还是个好人…

写字的石霖 2024-01-10 09:26:01

最近微博上有个热搜:小学生质疑课本里的牛郎织女。

起因是五年级课堂上,老师讲《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有个男生站起来说牛郎是流氓,偷看女生洗澡,还偷拿衣服,放到现代社会得拘留。

女生也不理解织女,牛郎要文化没文化,要钱没钱,要颜值没颜值,干嘛要嫁给他?这不妥妥的恋爱脑嘛!

老师觉得很为难,关键孩子们说的有道理,这课文确实不好讲。

图自微博@观察者网

视频被老师发到网上,引发热议。

表扬小学生者居多,不少人认为这个故事确实有问题,质疑入选教材是否合适。

也有人认为不该用现代思想去看古代神话,应该看到美好爱情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流于表面结论。

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是听奶奶讲的,从没在课本或其他书上看过。

出于好奇,我专门找上5年级的外甥女楦楦,让她帮拍了照片来看,看完后觉得一言难尽……

幸亏我毕业得早啊,不用在课堂上学这个故事。

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

课本上的故事,其实比我奶奶讲的已经“收”了很多,大致情节如下:

牛郎听了老牛的话,看到有女子们洗澡,偷走粉红色的纱衣,然后又还给织女,两人谈话后立即决定结婚……

外甥女儿的语文课本

而我小时候听的版本是:牛郎偷走衣服,看织女落单,就威胁她跟着回家。(这情节着实有些吓人,像是拐卖妇女、抢婚。)

我儿子也听过这个故事,是凯叔讲的民间故事。

这个版本将情节改编得更温情了,大致是:“织女在天上看到牛郎,心生爱慕,所以下凡和他成亲……”

牛郎织女到底有多少版本呢?

我也去查了些资料,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知道我奶奶讲的那个版本,也是改编过的!

其实,最初最初的版本里,牛郎就是勤苦底层的形象,直到1910年之后才增加了“偷衣服”、“胁迫”的情节,融入了《搜神记》中“毛衣女”的情节。

这么来看,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牛郎被迫改变形象也不过是近100多年的事儿。

外甥女儿的教材及批注

其实,就是教材上的《牛郎织女》,也有不同版本。

苏教版曾将“盗衣”情节删去,而统教版则保留了这一情节。

这么多版本,到底哪一个更好呢?没有人能给出定论。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当前教材上的这一版,确实容易引发争议。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

我采访了外甥女儿楦楦,她刚学完《牛郎织女》这课不久。

她说牛郎不是好人,因为他偷织女的衣服。她还说班上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所以,现实中的小学生,也多和网上的看法一致。

我也给儿子浩浩也讲了讲课本上的牛郎织女,我问他牛郎是不是好人?儿子想了想说,牛郎整体还是好人,不过他也做错了事,不该偷织女的衣服。

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他其实还是很容易跟着故事主线来理解善恶,认为王母娘娘不太好,牛郎是正面人物。不过,对于具体事情的对错,也能做出正确判断。

外甥女儿的教材

我看了下网友们的评论,很多人表示这个故事本身有问题,他们小时候就觉得盗衣情节不合理。

有人认为“老故事”不等于“好故事”,甚至提出将“牛郎织女”踢出最经典的民间故事行列,不再它让其继续流传。

不让孩子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我心里免不了咯噔一下,那可是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啊,涉及到的文化、历史太多了。

记得我刚和儿子聊牛郎织女时,他马上想到了两首诗: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5年级课文)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年级课文)

我儿子并没有纠结盗衣情节,他最感兴趣的点是:原来很多年前都有那多古人知道这个故事!

所以,《牛郎织女》还是非常有必要讲给孩子听的。

因为只有知道这个故事,才能更好地了解那些古诗和传统文化啊!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我仔细想了想,我小时候对牛郎“偷衣服”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奶奶的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也有时好时坏的人,好像出现怎样离奇的情节都可以接受。

我只记得一些与七夕有关的特别有意思的传统。

比如七夕时,天上没有喜鹊,因为都去搭鹊桥了。比如七夕容易下雨,因为牛郎织女见面时忍不住哭了。又比如,躲在葡萄树下,就能听到他们说话……

因为这些传说,七夕这天变得格外浪漫。

外甥女儿的教材

不过,我听的毕竟是口口相传的故事,与正经在课本上看还是不同。时至今日,让儿子在课本上学这样的故事,我还是有些不乐意的。

毕竟,教材代表着权威,代表着一代人的记忆。如果入选的不是最佳最优版本,那确实算是瑕疵。

对个体来说,能怎么办呢?毕竟,教材不可能马上改。我决定提前打预防针。

我将这个故事的几个版本都给儿子讲了下,让他了解传统民间故事的演化过程。

这样,或许他就不纠结课本版的具体细节了。我的想法是,孩子如果能了解更多,思考更深入,就可能形成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不局限于某本书某个版本。

《牛郎织女》的故事以后会怎样?课文会改变吗?还是退出教材,以类似“快乐读书吧”必读书目的形式出现?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希望儿子上五年级时,教育部门已有了更好的方案。

其实,不管教材还是课外书,阅读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可能引发不适。

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

思考不单是为了推翻什么,也是尝试开辟新的思考方式,丰富社会价值观,从而让最好的东西以更好的方式流传下去。

最后,为那些勇敢说出自己想法的小学生们点赞!他们真的很棒!

希望教材和插画一样,在大众的关注和反馈中,逐渐变得更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