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文学葬礼

泽睿谈文学 2024-07-06 12:51:20
“慰安妇”是一个沉重的名字,2023年韩国出版首部以“慰安妇”受害者证言为蓝本的小说《最后一人》,作者站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力图还原她们的内心。 “当生命实体逐渐消失,当记忆渐渐被遗忘,文字的书写则成了一座阻挡时间洪流的堤坝,让我们可以对抗历史的删除与消失。” 而《她是幸存者》写作开始于作者格蕾丝·赵母亲去世的那一刻,带有民族志自传色彩的回忆录《她是幸存者》是她用语言表达困惑,摆脱家庭耻辱的桎梏,抵抗父权制的第一步,更是献给母亲的安魂曲和挽歌。她搜集关于她和他们的碎片,书写她母亲和她们的故事,为她们发声。在她的书中,也牵扯出那段让很多人不堪回首的历史。 1945年美军占领韩国,接管日本留下来的慰安所。因为美军的到来,更多的韩国女性被迫成为了慰安妇,数据统计美军基地村附近韩国慰安妇的数量超过了两万。韩国政府对她们进行各种爱国教育,称呼她们为“洋公主”,是“为国赚取外快的爱国者”,还从她们的身上收取税款,为美军提供慰安妇成为一项官员考核指标。那些服务过美军的慰安妇们却被社会抵制辱骂,被家人唾弃,社会舆论甚至叫嚣要把她们“赶到角落去”,抹除其政治社会学上的存在。格蕾丝·赵母亲就是一名“洋公主”。 五岁的格蕾丝·赵1976年走在美国的土地上,贪求冰淇淋香甜的她不知道自己和母亲的“特殊”会给未来的她们带来多少痛苦。书中的时间线是交错而清晰的,叙事线有两条,一个是作者回顾母亲的一生,另外一个就是作者自己的成长线,两者的交汇更加映衬出最早期美国外来移民的真实状态和极大社会隔阂下的社会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种族歧视,就算母亲一家人生活在五千人口的萧条小城奇黑利斯,也不可避免。争强好胜的母亲努力做最低工资的工作,就算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也经常会被当地人跟踪骚扰。 作者成长中也伴随着被班级同学孤立排挤校园霸凌。十五岁的她遭遇了性暴力,和家人大吵有过自杀举动,这一年是1986年,是母亲开始走向死亡的年份。 书中关于母亲的描述是那样细致入微又令人震撼。没有患病前的母亲是“大胆而活泼”,厨艺高超,歌声美妙,但在压抑的70年代,“女人可以工作,但不该有事业。”她推动女儿成为学者,自己却陷入到了无休止的精神分裂症中。 “母亲是我书中修辞意义上的幽灵,一旦她真正死去,她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萦绕在我周围。”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07-06 20:05

    洋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