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伊朗秘密召见贸易商,想以37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一批石油,比市场价

辛毗爱历史 2024-07-01 21:05:08

1973年,伊朗秘密召见贸易商,想以37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一批石油,比市场价高一倍。贸易商立马签约,没有丝毫的犹豫。贸易商的业务员叫里奇,他在德黑兰谈判时,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油价将会飙升,所以痛快的签下了这单合同。 1973年,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可谓风云变幻。阿以冲突持续升温,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也在暗中推波助澜。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包括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等。阿拉伯国家对此耿耿于怀,一直在寻求机会夺回失地。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则站在以色列一边,为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以维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在伊朗召见的贸易商中,有一位名叫里奇的业务员,他所在的菲利普兄弟公司是一家小有名气的石油贸易公司。里奇在石油行业已经摸爬滚打多年,对中东局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当他得知伊朗提出的交易条件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尽管价格高得离谱,但里奇的直觉告诉他,中东地区马上就要发生大事,油价很可能会一飞冲天。作为一名业务员,里奇深知,机会稍纵即逝,犹豫不决只会让机会白白溜走。因此,他当机立断,代表公司与伊朗签下了这笔合同。 在谈判的过程中,里奇展现出了高超的谈判技巧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他与伊朗官员进行了多轮讨价还价,最终以略低于伊朗提出的价格敲定了合同。里奇还巧妙地在合同中加入了一些有利于公司的条款,例如延长付款期限、优先提货权等。伊朗官员对里奇的谈判能力颇为赞赏,认为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里奇怀着满心的期望和信心,把签订的合同带回了公司。然而,他却没有想到,这份合同竟然会在公司内部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里奇满怀信心地将合同带回公司,然而,公司总裁耶西森的反应却让他大吃一惊。耶西森勃然大怒,斥责里奇的决定是"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耶西森指出,如果油价没有如里奇预期的那样上涨,公司将面临高达1300万美元的损失,这对于菲利普兄弟公司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面对耶西森的质问和责备,里奇试图为自己的决定辩解。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中东局势的分析,以及为何认为油价将会上涨的原因。里奇强调,这笔交易虽然风险很高,但潜在的回报同样巨大。然而,耶西森并不买账,他认为里奇的判断过于主观和冒进,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 双方在公司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和博弈。里奇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应该持有这笔合同,等待油价上涨;而耶西森则认为,应该尽快将这批石油出售,以规避风险。在公司高层的多次会议和讨论中,两人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最终,耶西森以总裁的身份做出了决定:必须尽快找到买家,将这批石油处理掉。 里奇虽然对耶西森的决定感到不满,但却别无选择,只能遵从公司的安排。他动用自己在业内的人脉和关系,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买家——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里奇以略高于合同价格的价格将石油出售给了马拉松公司,为菲利普兄弟公司赚取了几百万美元的利润。这笔交易虽然远远低于里奇的预期,但至少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油价确实有上涨的趋势。然而,耶西森对此并不在意,他认为几百万美元的利润与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就在这笔交易完成后不久,一个重磅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面对这种情况,阿拉伯国家决定采取断然措施。他们单方面宣布,将石油价格提高70%,同时每月减产5%,直到以色列撤出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并满足阿拉伯国家的其他要求。这一决定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石油价格在短时间内飙升到11.58美元每桶,比里奇之前出售给马拉松公司的价格足足高出一倍还多。 消息传来,整个菲利普兄弟公司上下一片哗然。人们这才意识到,里奇的判断是多么正确和高瞻远瞩。如果当初耶西森能够冷静下来,仔细权衡利弊,让里奇继续持有那份合同,那么,公司将有机会获得高达5000万美元的巨额利润,远远超过公司一年的总收入。然而,机会已经失去,一切都成为了"如果"。人们不禁感慨:"时也,命也。"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石油危机,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如何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而在菲利普兄弟公司内部,里奇的职业生涯也因这次事件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眼光和判断力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很快就被提拔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而耶西森则因为错失良机,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质疑和批评,他的职位也变得岌岌可危。 这场石油危机,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无数个人的命运。它让人们意识到,在商业决策中,风险与机遇往往并存。关键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把握时机,同时还要有勇气和魄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0 阅读: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