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

阿智通鉴 2024-07-01 12:15:46

1976年,一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附近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连忙阻拦,老人却红着眼眶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去摸它吗?当年是我把它一路从于都背到延安的……它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啊!”   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展厅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驻足,好奇地打量着这位老人。谢宝金的故事,就这样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回溯到1932年,18岁的谢宝金还只是江西于都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他身材高大,力气过人,在当地的钨矿做苦力。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他遇见了时任矿场负责人的毛泽民。毛泽民一眼看中了这个身高近一米九的壮小伙,认为他是当兵的好材料,于是亲自将他招入了工农革命军。   谢宝金加入红军后,被分配到了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一台重达68公斤的手摇发电机,这台发电机是当时红军唯一的通讯设备。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长征。谢宝金接到命令,必须确保这台发电机安全抵达目的地。   为了保护这台珍贵的设备,红军组建了一个128人的加强连。然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远超想象。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疾病和饥饿不断侵袭着这支队伍。渐渐地,保护发电机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最终只剩下谢宝金和另外两名同志。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谢宝金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这份重担。过草地时,他制作简易的竹筏,将发电机拖行过沼泽;爬雪山时,他独自一人背负着68公斤的重物,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这一路上,谢宝金不仅要保护发电机的安全,还要确保它随时可以使用。他自学了机器的保养和维修知识,每当有机会,就给它擦拭、上油。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只要这台发电机还能运转,就意味着红军的通讯线还在延续,这给了战士们无穷的力量。   经过两万五千里的艰辛跋涉,谢宝金终于将这台发电机安全送达延安。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子弟,用自己的坚韧和忠诚,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革命胜利后,谢宝金并没有留恋权力和荣誉。他选择回到家乡,在供销社默默工作。即使生活困难,他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直到1976年,因病来北京就医的他,才有机会再次见到那台陪伴他走过艰难岁月的发电机。   谢宝金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士兵的传奇经历,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正是无数像谢宝金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的胜利。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和人性的深思。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还能理解谢宝金那代人的选择和坚持?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铭记?   同时,谢宝金的经历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正是有像谢宝金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谢宝金晚年的低调和淡泊,也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很多人急于追求名利。而谢宝金的选择,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高尚的榜样。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需要世人的赞美,默默无闻的付出同样可以成就伟大。   谢宝金的故事,也为我们今天的博物馆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能尊重和理解那些与文物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如何让博物馆不仅仅是冰冷的展品陈列,而是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历史记忆场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最后,谢宝金的经历提醒我们,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在我们身边,可能就有这样一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播。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有责任倾听这些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谢宝金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不一定是战功赫赫的将军,也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平凡之中。   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8.9老红军谢宝金——背着68公斤重发电机奔赴延安

0 阅读:1360
评论列表
  • 2024-07-02 18:04

    国家应该给他应有的待遇,太不容易了,人民不能忘记他。[玫瑰][玫瑰][玫瑰]

  • 2024-07-01 15:22

    致敬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