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春,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杨显东鼓足勇气发言,第一个带头揭开了大寨的盖子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6-30 00:05:31

1979年春,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杨显东鼓足勇气发言,第一个带头揭开了大寨的盖子:“我认为动员全国各地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是把农业引入歧途,是把农民推入穷困的峡谷”。   (信息来源:凤凰网《“求实”部长杨显东大胆揭开山西大寨真面目 》)   1979年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气氛凝重,在全国政协小组会议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了起来,他就是杨显东,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副部长。   当他开口时,整个会场陷入了震惊的沉默,杨显东的发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打破了关于大寨模式的神话。   杨显东并非普通的官员,作为一名资深的农业专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奔波操劳。   上世纪50年代,面对严重的蝗灾,杨显东带领专家团队奋战十年,终于在60年代初取得了治蝗的胜利,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他的专业能力,更体现了他对农业、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农业专家,在特殊的年代里也难逃厄运。   直到1977年,杨显东才重新回到农业部的领导岗位,此时的他,虽已年过古稀,但对中国农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他将目光投向了轰动全国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决心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真正道路。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昔阳县的小山村,因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的成就而闻名全国。   毛泽东亲自为大寨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精神”被广泛宣传,随着大寨影响力的扩大,一位名叫陈永贵的农民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跃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农民副总理。   然而,真实的大寨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杨显东的心头,1978年7月,机会终于来了。   在太原召开的中国农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显东再次当选为理事长,会后,应与会代表的强烈要求,杨显东带领800多名农业专家前往大寨参观。   当专家们踏上大寨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曾经被描绘得如此美好的大寨,实际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虎头山光秃秃的,为了开辟所谓的“山间小平原”,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山顶也被推平,更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已经过了夏收季节,种在山上的小麦却依然干瘪,麦穗稀疏,每穗只有几粒瘪籽。虽然玉米长势尚可,但却遭受严重的病虫害侵袭。   参观过程中,专家们议论纷纷,有人指出,“一切砍光”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农业全面发展的原则。   没有树林,没有畜牧业,根本谈不上综合经营,更令人费解的是,整个参观过程中,竟然没有遇到一个大寨的村民,村子里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只有窗台上的金鱼缸和院子里的花草,仿佛是为了应付参观而刻意布置的。   这次亲眼所见的真相,让杨显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个农业专家,他清楚地认识到大寨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   但作为一个经历过风雨的老干部,他也深知揭露真相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寨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旗帜,而陈永贵已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揭开大寨的盖子,无疑是在触碰敏感的政治神经。   然而,杨显东的良知不允许他保持沉默,回到北京后,他以农业经济学会的名义组织了一次座谈会,与6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大寨问题。   在会上,杨显东明确表示必须揭开大寨的盖子,他的观点得到了包括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在内的多位专家的支持。   接下来的时间里,杨显东开始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他仔细分析了过去宣传大寨的材料,收集了大量的实地数据,这些努力为他在1979年春的全国政协小组会上的发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次震惊全场的发言中,杨显东毫不留情地指出,动员全国各地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是把农业引入歧途,是把农民推入穷困的峡谷,他甚至直接批评时任副总理的陈永贵,指出他至今不承认自己的严重错误。   杨显东的发言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有人称赞他敢于说真话,也有人指责他是在砍掉毛主席亲手树立的红旗,面对压力,杨显东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农业部的领导要求他道歉,他也拒绝妥协,表示愿意为自己的言论负全部责任。   杨显东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在随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大寨模式的问题,1981年,在国务院召开的会议上,大寨的问题终于被正式提出,大寨的盖子彻底被揭开。   杨显东揭露大寨真相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勇气之举,更是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实际,不能盲目追求表面的成就。

2 阅读:18582
评论列表
  • 2024-06-30 15:44

    大寨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应该得以弘扬!

    余炜 回复:
    那是挺憨,不尊重科学!
    用户13xxx98 回复:
    战天斗地的目的是什么?
  • 2024-06-30 16:43

    学大寨是要学大寨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改天换地的精神。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徐一冲 回复:
    郭凤莲在80年代后出国考察霉国现代农业,二兄弟管二千亩田,虽然团结一心改天换地的精神可贵,但要在科学的基础上。
  • 渴望 256
    2024-06-30 15:21

    大寨人精神值得学习!

  • 自然 206
    2024-06-30 14:46

    去过大寨的人,看见的景像好像不是这样的!!!

    激昂一鎓 回复:
    啥时候去的?
    徐一冲 回复:
    大寨现在办了企业,比80年代天差地别,还花3000万建了普乐寺,大寨首富是郭女士的儿子
  • 2024-07-04 11:11

    学大寨,是学大寨人不向困难低头的战天斗地团结奋斗的精神。你一定要歪曲,那是你的自由。

  • DONG789 155
    2024-06-30 18:29

    谁不渴望机械化?你得先有有电力,冶金,热处理,车床,及相应的技术及人员!那种艰难的原始积累是痛苦的。我记得小时候链条皮塞式人力水泵。是哪时积极工业化的证据。平土丘,填沟壑,去石渣,围水田。若无众人合力如何养活国人,如何让几千万人从事工业拓荒。

    四 夕 回复:
    说得客观
  • 濡言 147
    2024-06-30 00:24

    敢说真话

    h10007 回复:
    都被断章取义了。
  • 2024-07-04 14:05

    工业学大庆也是浪费的?有些人就是小人,反复无常的

  • 子木 96
    2024-07-04 19:18

    在当时70年代前的国情下,国家只能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所以,如果没有当时的基础,就不会有改开今天的成功

  • 2024-06-30 16:27

    光种粮食当然富裕不了!那点坡地梯因怎能和东北松嫩平原一望无际的黑土地相比?集中连片的种植都很难高产丰收,别说人造梯田了。

    蚂蚁 回复:
    这倒是真的,但那时候大寨对国内的农业起了示范作用。
  • 2024-07-06 09:46

    杨显东,小岗村你也出来说一说,

  • 2024-06-30 22:34

    不能搞一刀切

  • 2024-06-30 17:48

    为啥不早说,呵呵

  • 2024-07-04 18:31

    此一时彼一时,当时为了填饱肚子,先解决吃饭问题才是大问题

  • 大拿 48
    2024-07-19 14:33

    这是别有用心的东西写的

  • 2024-07-03 12:13

    杨部长敢于接大寨的盖子,这种敢讲真话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习。

    一棵树 回复:
    什么盖子?
    用户10xxx92 回复: 一棵树
    科学务实 不搞形式主义
  • 曾竞 35
    2024-07-04 13:16

    我更认可大庆精神的王进喜。

  • 2024-07-01 17:13

    农业学大寨 梯田遍地开

    一切向好 回复:
    是的,东北大平原都给修成梯田了,来长春还能看到当年梯田的痕迹,愚昧啊
  • 2024-07-14 17:29

    我村里的丘岭变成梯田,这是学大寨的胜利成果,有什么不对?

  • 2024-07-02 07:41

    实事求是太重要了

  • 2024-07-24 12:51

    地富反坏右牛鬼蛇神纷纷出笼。唱衰社会主义祖国。

  • fhjhg 27
    2024-06-30 13:50

    机械化翻地,浇水施肥耙地,光人用铁锹不行,

    蚂蚁 回复:
    大寨为了机械化,自己建了拖拉机厂,大寨一直追求机械化和科学种田,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种菜养家 回复: 蚂蚁
    哈哈,“自己″建了拖拉机厂,真牛。估计他们想建飞机厂都能办到。
  • 2024-07-07 10:09

    那时也有放狗屁的砖家

  • 2024-07-07 11:39

    学的是精神自力更生 国家一无所有问国家要不现实只能自己艰苦奋斗

  • 2024-07-23 14:05

    学大寨使当年的纸产田中产田变成了中产田高产田,学大庆有了众多的化肥厂农药厂。使中国成了唯一一个41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良田改造和化肥厂农药厂全国科技生产队的粮种改造和科学种植是后来中国粮食大丰收的决定性条件。

  • 2024-07-01 20:48

    当时哪个农村不砍树?到处都是砍柴的,每天拉柴火都要去好远的地方

    艹x艹 回复: 脂香缭绕
    你去看看民国时期的照片,中国中原华北西北哪里不是光秃秃的
    脂香缭绕 回复:
    华北地区自古都不缺水,砍树砍得现在要南水北调
  • flee 21
    2024-07-02 02:13

    毁林造田,追求粮食产量,因为当时粮食不够吃。那种生产是违反自然的做法。

  • 2024-07-04 15:12

    精神可嘉,行为不可取

  • 2024-07-23 13:13

    凡事一分为二,学大寨是学精神不是学模式学形式学表面,有的地方本来是平原,也学造梯田,就错了。

  • 2024-07-29 20:40

    原来的地是个人的,高低差距很大,各家一小块一小块的,又没有水浇条件,根本没法浇地,收成靠天,个别年头颗粒无收,就那个时候爷爷和爹这两辈人辛勤劳作用双肩挑土整平的,挖井修渠筑堤坝修水库,以后地里才浇上了水,解决了吃饭问题。

  • 伯爵 15
    2024-06-30 14:36

    👍

  • 阿贵 13
    2024-07-28 20:19

    杨先生不畏风险,实是求实,一个真正的勇士

  • 2024-08-05 15:58

    聪明人总能抓住机会合适时宜的发表正确意见。

  • 2024-07-19 07:14

    真英雄。

  • 2024-07-25 08:44

    杨老功在千秋,德泽万代!

  • 2024-07-23 09:12

    精神的学习!

  • 2024-07-22 13:12

    学先辈求实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