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49岁老秀才胡铁花,看中了17岁的农家女冯顺弟,派媒人说亲。冯母怒斥

住顶楼小邹 2024-06-29 20:43:47

1889年,49岁老秀才胡铁花,看中了17岁的农家女冯顺弟,派媒人说亲。冯母怒斥:快五十的人了不知羞!女儿却微微一笑,说:男人家49也不算大,我愿意!   真实信源:中国新闻网2014.08.16--揭秘胡适母亲:比其父小32岁,获儿子高度赞扬   胡适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巨匠、思想先驱,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胡适辉煌成就的背后,站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他的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的一生,是传统中国女性的缩影,充满了辛酸与不易。她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一个贫苦的裁缝家庭,17岁那年,为了帮助父亲翻新老宅,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年长自己30岁的胡传,成为了一位续弦夫人。   这段婚姻在当时看来并不被看好,但冯顺弟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将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她勤俭持家,孝敬公婆,与继子女们和睦相处,深得胡家上下赞誉。   婚后不久,冯顺弟生下了儿子胡适。初为人母的喜悦尚未消散,丈夫胡传便被朝廷调任台湾。   彼时,年幼的胡适无法承受长途跋涉之苦,冯顺弟只得独自留在老家,一边照顾年迈的公婆,一边抚养年幼的胡适。   这一别,便是数年。在那些孤寂的岁月里,冯顺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学习文化知识,甚至学会了识文断字,为日后教育胡适打下了基础。   几年后,冯顺弟带着胡适前往台湾与丈夫团聚,一家三口终于得以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三年后,胡传因病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和尚未还清的债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冯顺弟没有被击垮,她毅然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变卖了家中值钱的物品,抚养胡适长大成人。   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冯顺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即使在生活最为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将胡适送入学堂。   为了让老师对胡适多加关注,她总是比其他家长多缴纳学费,并且要求老师不仅要教授胡适识字,更要注重讲解,让他明白每个字的含义。 这种注重理解的教育方式,为胡适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冯顺弟更注重对胡适品格的塑造。她教导胡适要勤奋、要善良、要宽容,要懂得感恩。胡适的大哥嗜赌成性,欠下了巨额债务,每逢过年,债主们便会堵在家门口讨债。   每当此时,冯顺弟总是耐心劝说,并拿出仅有的积蓄,尽力平息事态。她从未因此责骂过继子,反而常常教导胡适要理解哥哥的难处。 在母亲的影响下,胡适从小便养成了温和宽厚的性格,这对他日后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4年,18岁的胡适考取了上海梅溪学堂,即将远赴异乡求学。临行前,冯顺弟强忍着离别的悲伤,为儿子缝制了一只枕头套,上面绣着两行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语,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与期望,也成为了胡适一生奋斗的座右铭。   胡适留学期间,冯顺弟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她始终牵挂着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为了不让胡适担心,她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坚持每个月都给儿子写信,鼓励他努力学习。 她甚至提前为胡适安排了婚事,希望在自己离世之前,能够看到儿子成家立业。   1918年,冯顺弟病逝,享年46岁。彼时,胡适正在美国留学,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胡适悲痛万分,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字,表达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感激。   冯顺弟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用无私的爱出了一位影响中国的伟人。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母爱依然可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这种光芒,将会照亮孩子的一生,乃至影响一个时代。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