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治愈,都是自愈 “情绪价值”一词,近年来在社交与人际关系的讨论中频繁

文化事昌秀说 2024-06-28 22:17:23

人生所有的治愈,都是自愈 “情绪价值”一词,近年来在社交与人际关系的讨论中频繁出现。所谓"情绪价值",其实描述的是一个人对于他人情绪的深刻影响力。具备高情绪价值的人,总能在无形中为周围的人带来宁静喜悦,使人感受到无比的舒适。而相对而言,低情绪价值的人,则可能在不经意间给他人带来沉重压抑,使人心生苦闷。 举个例子,当你心情低落,急需倾诉时,你找到了某人分享你的心声。此时,若是对方的话语与行为能让你心境豁然开朗,使你的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那么,这个人对于你而言,无疑拥有着极高的情绪价值。这种能力,不仅展现了他们对他人的理解与关怀,更体现了他们深厚的人际交往智慧。 然而,若对方怀揣着不纯粹的动机、持有扭曲的三观,或者你自身过于依赖对方所提供的情绪慰藉,时间一长,这些都会如滚雪球般积聚成更为深重的痛苦。无论何时,请记得这一真相:外界的人、事、物,固然可能在某个阶段成为你临时的支撑与庇护,但真正能够驱散阴霾、拯救你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唯有你自己! 撤除设定,拥抱缺憾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人能够幸免于生活的创伤。即使是那些备受众人瞩目、表面光鲜亮丽的存在,也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烦恼与困惑,都曾经历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当内心撤除“必须如何如何,才能幸福快乐”的设定,其实你就已经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当我们内心摆脱了那种刻板的束缚,摒弃了“只有做到什么,才能达到幸福快乐的境界”的执念,实际上,我们已经踏上了通往幸福之门的旅程。 探寻意义,寻觅身心安宁 在深入探讨人生快乐的本质时,我们不难发现,单纯的物质和感官满足,往往难以带来那种持久而深沉的快乐。这种满足虽能带来短暂的欢愉,但却难以触及灵魂深处。事实上,对精神和心灵层面的追求与丰富,才是达到长久快乐的关键所在。对于许多人而言,这种追求甚至超越了物质的重要性。 当一个人明晰了生活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何而生活,即便面临物质上的种种困难与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坚持,他依然能够坦然接受。此时,即便外部环境再艰苦,他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因此,治愈自己的第二项功课,就是深入探寻并坚守人生的信念、价值和意义,让生命之舟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港湾。寻找意义、安顿身心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经之路。 以法为舟,自渡且渡人 尽管人生的旅途上,痛苦与磨难难以避免,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绊脚石,然而,我们并非仅仅为了承受这些困苦而存在于世。 佛陀八十岁那年,于竹林村中结夏安居,遭遇了一场疾病。在那段日子里,阿难尊者作为佛陀的近侍,始终守护在佛陀的身旁,心中满是忧虑与不安。然而,他深知佛陀的智慧与慈悲,想到佛陀尚未向众比丘们传达任何遗愿,便坚信佛陀并不会轻易入灭。当佛陀恢复了健康,阿难便将他之前的忧虑与忐忑倾诉给佛陀听,希望从佛陀那里得到安慰与指引。 佛陀听罢,对阿难说:“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毫无保留。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么呢?” “我已经老了,这具色身就像一部老旧的车,靠着不断修补才勉强维持。所以,大家不能一直想着依靠我,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的成就,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不久之后,佛陀游化至拘尸那迦,度化最后一名弟子证得阿罗汉后,便在娑罗双树间安详示寂。在入灭前,佛陀望着身边的阿难说:“阿难,也许你们中间会有人觉得,佛陀的教导至此已尽,再也没有导师可以依靠了。然而,我恳请你们,千万不要产生这样的念头!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教与戒律,就是你们的导师、你们的依靠。当以经为师,以戒为师。” 治愈自己的最重要的功课: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宝贵人身,以戒律为明灯,以佛法为乘舟。我们不仅要自我救赎,自我渡化,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修行去渡化他人。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切断一切烦恼的轮回,达到永恒的宁静与自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地感同身受,能将自己从黑暗带到阳光下的人,往往只是自己。所有的疗愈,实质上都是源自内心的自我救赎。 面对这变幻莫测的世间,我们不应过分期待外界的力量能够真正地治愈我们、拯救我们。真正的救赎之道,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佛法的听闻与领悟,在于我们自我疗愈的能力。我们应该以坚定的正知正念、高尚的善业善行,作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依靠,最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

1 阅读:34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