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越战争,班长黄招强掩护战士撤退,在清点人数时,他习惯性的喊了句“口令

柳淮蕊 2024-06-28 18:36:38

1979年中越战争,班长黄招强掩护战士撤退,在清点人数时,他习惯性的喊了句“口令”,然而就是他的这一句话,拯救了整个队伍。   1979年,中越边境硝烟弥漫。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个名叫黄招强的年轻士兵,用他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黄招强,1957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平山镇大塘村。1977年,怀揣保家卫国的热忱,20岁的他毅然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   谁也没想到,仅仅两年后,这个朴实的壮族小伙子就将在战场上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才智。   1979年初,中越战争爆发。黄招强所在的部队奉命夺回809高地。这场战役异常惨烈,硝烟散去后,高地上遍布着伤员的哀嚎。   胜利的喜悦还未褪去,紧迫的形势就摆在了指挥官面前——必须尽快将伤员转移到后方的野战医院。   在这危急时刻,一支由当地民兵和解放军战士组成的护送队迅速成立。作为优秀战士的黄招强,被委以重任,负责掩护这支队伍安全撤退。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敌军随时可能发起偷袭,而漫长的撤退路线上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然而黄招强的特殊才能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那出色的夜战技能,让他能在漆黑的夜色中准确判断敌人的位置。   他对地形的敏锐洞察力,更是让他能够制定出精妙的战术方案。在他的带领下,护送队如同一条灵活的游鱼,在险恶的环境中悄然前行。   当队伍来到一座横跨峡谷的吊桥前时,黄招强的直觉告诉他,危险就在眼前。   他立即设置了"胜利"作为通行口令,要求每个人必须正确回答才能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在接下来的行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在队伍即将踏上吊桥时,黄招强敏锐地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他沉着冷静地向这些人询问口令,而他们的慌乱反应立即暴露了真实身份——这些是混入队伍的越军奸细!   黄招强当机立断,迅速处置了这些危险分子,成功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越过吊桥后,黄招强带领的队伍遭遇了敌军的伏击。在枪林弹雨中,黄招强展现出了过人的战术智慧。他敏锐地识别出地面的异常,带领队伍巧妙避开了敌人的主要火力点。   他灵活调整行进路线,带领队伍穿梭于复杂地形之间,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包围。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黄招强如同一头勇猛的雄狮,冲锋陷阵,独自击毙了17名敌军。   他的英勇行为为整个队伍开辟了一条血路。即便自己身负重伤,他仍然多次冲回战场,营救被困的战友。他的无畏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激励着整个队伍奋勇向前。   经过一夜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黄招强终于带领护送队安全抵达了野战医院。   当最后一名伤员被送进手术室时,黄招强才允许自己倒下。他的英勇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部队,被记一等功的消息传来时,他却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然而这场战斗的代价是沉重的,黄招强在战斗中落下了难以治愈的隐疾,这成为他此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但他仍然坚持在部队服役到1984年。之后,他选择转业到地方工作,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贡献。   2007年,年仅50岁的黄招强因病离世。消息传来,曾经的战友们无不潸然泪下。   他们纷纷回忆起那个在战火中临危不乱、在生死间舍己为人的年轻战士。黄招强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黄招强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黄招强这样的普通士兵,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   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历史,黄招强的形象依然鲜活。他教会我们,英雄不仅存在于传说中,更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只要我们胸怀赤诚,不畏艰险,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黄招强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存。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宁,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   (信息来源: 2024-1-8  羊城派  “战斗英雄”黄招强旧居陈列馆在河源东源县开馆)

0 阅读:498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