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完整性和事件的完整性

四季之爱 2024-06-28 00:04:01
我们认为人有一个完整性,也就是多面性,这个事情上她这样,另一个事情上她会那样。因此我们也告诫自己不要以偏概全,要看到人的多样性,不要轻易地给人下定义。这种说法看似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但实际上只是并未看清楚世界现象化的本质而幻想出来的结论。 是否一个人可以脱离事件独立存在?就好比说这个人在这件事情上让我不满意了,我会想她为什么不考虑周全,因此她是一个不负责任,做事情不靠谱的人。但是我又转念一想,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还需要看看其他事情上她可能有另外的表现。是否她在两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都是同一个人所为,因此她就有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于是去分析和解剖其性格,比如通过心理分析或者原生家庭。似乎一个人的多面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变成了她是一个分裂的人的证据。 分裂是对一个人无法理解后的简单解释,因为只要是分裂的当然就会无法捉摸和预判,也可以告诫自己要远离那个人。但是其实一个人本身的存在性就应该受到质疑,因此其实本来也没有一个持续存在的自我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中。只能说在不同的场合、事件中有不同的个体侧面的反射。 比如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有三个人,两女一个,大家都处于这次交流活动的紧张氛围中,心里很复杂、电闪雷鸣,因为从来没有想象过。一个人在一种极度陌生而又刺激的环境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人设,因为会被突然起来的意外冲垮了。这种陌生的环境也是人类社会集体的一种游离,因为大部分人都活在一种规范限制中,因此当突破了限制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大家都是愣的。 在身份定位混乱的时候,人想着的是找到一个锚点,也就是某种规范要求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应该夺门而出,应该怒斥其不正经等等。但是如果仔细体会自己的话,那就会发现其实那只能说是处于那个场合中的一种自动反应机制,类似一段程序被激活后的自动化运转。至于为什么这么运转,那得在体验到这个真实的感受后才能分析。 所以有关对于自我完整性的定义被解构了,你在事件中找不到自己,而试图找到的自己其实是一揽子道德行为准则罢了。但这似乎又不能适用于这个场合,我们是否能发现这个场合本身却是完整的呢?其信息涵盖了参与者的全部。因为当一个参与者的主体被解构后,其对于事件的意义却还是存在的。换句话说,在这三个人的这次交流活动中,大家共同创造了那种感觉,而感觉是唯一能遗留下来的真实。 同样的,我们在人和人的任何交流中都可以发现,其实只有那次交流本身会涵盖所有信息,而不是参与的人是什么人的学习和记忆。
0 阅读:0
评论列表
  • 2024-06-28 10:15

    哈哈哈哈这么直白吗

  • nia 3
    2024-06-28 10:59

    三个人或是n个人中,我想做吃瓜看戏的那个。

  • 2024-06-28 11:07

    读起来有点子失落不过还有点光荣,好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