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堆集当了俘虏的18军军长杨伯涛,后来在回忆录中总结了12兵团覆灭的八个原因,其中两条是黄维“没有作战经验,掷12万大军为儿戏;指挥外行荒谬,性情孤僻恶劣。”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杨伯涛在评估12兵团在淮海战场的表现时,对军团所面临的困境有着深刻的见解。 原本在大别山地区作战的12兵团,对当地的敌情和地形极为熟悉,然而被迫调往淮海战场后,他们丧失了这一优势。 由于四个军分散出发,且没有得到有效集中,12兵团在战场上的部署显得支离破碎,逐次被投入各个战斗的急流。 此外,12兵团在淮海战场的深入作战,让他们成为了无后方支持的孤军。缺乏民众基础和长途跋涉所带来的极度疲劳,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在功德林接受了十年的改造学习后,杨伯涛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杨伯涛对黄维的批评似乎过于集中。他将12兵团的失败归咎于黄维的指挥不力,然而即便是由杨伯涛所推崇的胡琏来指挥,结果也未必会有根本的改变。 杨伯涛的这种看法忽略了战场的复杂性,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换一个指挥官可能只能使军团多挣扎一阵,而无法改变整体的战局。 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黄百韬率领的第7兵团遭遇重大失败后,黄维指挥的第12兵团随即成为了我军的攻击重点。 同年12月25日,宿县西南的双堆集附近,黄维的十万大军被我军围困在一个约7.5公里的区域内。 面对这种局面,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带兵解围,并让胡琏空降以协助黄维指挥作战。然而,这些努力未能挽救黄维的兵团。 战斗持续了近20天。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本人也被俘虏。 究其原因,一些说法认为是廖运周的阵前起义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而另一些人则指责杜聿明、李延年和刘汝明等人救援不力。 在此期间,黄维兵团第18军军长杨伯涛也参与了这场战斗。 他是湖南芷江人,黄埔七期毕业生。1948年10月,他被任命为第18军军长,随后跟随黄维进入战区。 杨伯涛的日记中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和对战事的感受。 他描述了从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的情形,当地村民因战事纷纷逃散,甚至连一个可靠的向导都难以找到。他写道,当地因黄河改道及双方的持续战斗而变得荒凉。 他回忆道,曾经作为国民党军官带领部队经过某些地方时,村庄显得冷清而荒凉,居民们紧闭门户,甚至连一撮猪毛都无法见到。 然而,身为俘虏时他所见的情形截然不同:村庄里的生活充满活力,家家户户冒着炊烟,店铺里售卖着馒头、花生以及烟酒,连同行的俘虏们也都急切地购买这些食物。他感叹,这些地方曾经死寂无声,现在却是热闹非凡。 解放军士兵和村民们生活在一起,互动如同一家人。士兵们在村子里和居民一起聊天、欢笑,甚至一同围在锅台边烧饭,从衣着上几乎难以区分军民界限。 这种场景对于他而言是前所未见的,他们在国民党军的时候从未有机会体验到如此和谐的景象。 他对比了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经过村庄时的迥异反应。在国民党军队经过时,村民们会选择逃离,以避免接触;而解放军的到来却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甚至用精心准备的食物来犒劳士兵。 这种民众的热情支持,无疑为解放军的战斗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这种民心向背的差异,不仅反映在日常交往中,更是影响了战争的最终结果。 1975年,黄维终获特赦,结束了长达27年的被改造期。回顾历史,1959年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先行获得特赦,而黄维此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拒不投降。 在淮海战役被俘时,黄维对记者的提问关于为何不早投降,愤怒地表示:“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军。” 在服刑期间,黄维的行为同样显得固执。他与管教人员对立,态度倔强。黄维坚持保留国民党时期的胡须,表示不愿在共产党监狱里剃掉。此外,他埋头尝试研发永动机,一种注定失败的尝试,显示出他拒绝配合改造的态度。 选择特赦黄维也并非是他个人的转变,而是因为毛主席的一句“全部都放了”,表达了不应强迫改造的观点。黄维的特赦,与另外293人同时进行,其并不光荣,仿佛只是一个安慰奖。 参考资料:林朝辉编. 红色贾汪[M]. 2022
如果是胡琏掌权,又是另一个结局,绝对不会被刘帅包围在双堆集。一个书呆子怎么可能与狐狸相比?
狐狸指挥,风向不对就跑了
关键时刻不信18军,被围第一天就要杀开一条血路,日夜猛攻,因为第二天解放军的包围圈会更硬,第一天有点仓促
豫东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没有主动实行战略收缩,保留强大的机动兵团,已经注定军事上全面失败的结局了。
胡琏指挥,得知宿县被中野三纵拿下,估计就原路返回了
杨本身是个软骨头还说别人
黄维是军人的楷模,杨有什么资格说黄,黄维说杨都不是正儿八经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