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了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什么要“

闲有看事 2024-06-27 16:14:02

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了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什么要“退耕还荒”?几百亿斤的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 (信息来源:《人类开垦史上的奇迹:让中国端稳“饭碗”的北大荒》——中国新闻网 2021-03-18)   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交汇处的“北大仓”, 你们知道它有个别称吗?   北大仓其实是另一个名字,它的大名叫做“三江平原”,原本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   这里土壤肥沃,灌溉充足,简直就是种植稻谷的天堂!   但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可不叫“北大仓”,而是“北大荒”。   没错,就是一望无际的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党中央下定决心要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于是,成千上万的军人、农民、知青、干部,从祖国各地来到了这里,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   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来的农民,本来在家乡受尽了战乱和饥荒的苦,却毅然决然来到北大荒,在这里顶风冒雪,一干就是十年!   就这样,经过无数垦荒英雄的辛勤劳作,到上世纪50年代末,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产地,占全国小麦和面粉产量的三分之一!   当然,在开发北大荒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援助。   1954年,苏联援助的大批农用机械,给垦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助力。   为了感谢苏联的无私帮助,我们还特意建立了一个名叫“友谊农场”的大型农场。   1958年,我国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诞生了,成了开发北大荒的重要武器。   就这样,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粮仓。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长期的大规模开垦,让这片黑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土地退化、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为了挽救脆弱的生态环境,北大仓决定实施“退耕还荒”政策,把那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还给大自然,让它们恢复本来的面貌。   说实话,这个决定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耕地越多,粮食产量就越高啊。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   在“退耕还荒”之后,北大仓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野生动植物纷纷回归。   退耕区及周边的鸟类种群数量增加了不少,珍惜鸟类的数量更是大幅增长。   就连多年不见的东北虎、东北豹,也在这里重现身影,频频拜访。   更神奇的是,“退耕还荒”非但没有影响粮食产量,反而因为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发展,让粮食产量一路飙升。   引进无人机、5G等现代化技术,更让农业生产如虎添翼。   如今的北大荒集团,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产品远销海内外。   北大荒集团也没有满足于粮食生产,而是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让农业生态化,让生态产业化。   到处都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稻渔综合种养、立体种植等先进农业模式比比皆是。   北大荒的乡村旅游更是大爆发,接待游客超200万,收入极为可观。   北大仓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史。   它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会阻碍发展,反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母亲,人类才能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繁衍生息、永续发展。   这就是北大仓的故事,一个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钦佩,也让我们深思的故事。   期待着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老百姓在富裕的同时,还能拥抱自然、享受自然。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