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马载被看守用“马缠四蹄”捆成一个肉蛋。不准他放风,也不准他大小便,整

槿论看社会 2024-06-27 13:01:35

1935年,马载被看守用“马缠四蹄”捆成一个肉蛋。不准他放风,也不准他大小便,整整捆了24个小时,绳子把身上勒出一道道深沟。

(参考资料:安阳县党史网——马载)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中,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一生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在风雨中永不褪色。他就是马载同志,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优秀共产党员。

马载,原名马存汉,1905年10月出生在河南安阳县武旺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1925年,马载从省立第十一中学毕业,面对山河破碎的中国,他深感前途迷茫,经过深思熟虑,马载决定报考黄埔军校,希望通过武力来拯救中国。

同年秋天,他如愿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军校期间,马载接触到大量进步书刊,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得到极大提高,他找到了拯救中国的道路,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1926年10月,马载从黄埔军校毕业,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10月,马载参与领导磁县武装暴动,虽然暴动失败,马载被捕入狱,但他的革命意志丝毫未减。

在北平高等法院看守所,马载被判处12年徒刑,面对残酷的监狱生活,他不但没有屈服,反而在政治犯中成立了党支部和读书会,组织难友们开展绝食斗争,要求改善待遇。

在狱中,马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有一次,他被看守用"马缠四蹄"的手法,捆成一个肉球,不准放风,不准大小便,整整24小时。

绳子深深地勒进他的皮肉,留下了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然而,即便在如此残酷的折磨下,马载依然坚持斗争,没有透露任何组织信息。

1937年8月,抗日战争爆发,冀中抗日义勇军前来劫狱,马载终于重获自由。

从此,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马存汉改为马载,寓意革命征途任重道远,这个新名字,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重获自由的马载立即投身抗日斗争,他先后担任平山县委组织部长、孟平县委书记、冀中十分区地委书记等职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作为党的优秀代表,马载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马载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先后担任四川石油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总社副主任等职务。

在四川石油学院任职期间,马载积极推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新中国石油工业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深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常常鼓励学生们要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石油工业贡献力量。

建校初期,四川石油学院可谓是一穷二白。然而,马载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深知学校建设的紧迫性,因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大批专业人才。面对建材极度匮乏的困境,马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毅力。他四处奔走,想方设法为学校争取资源。

马载并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他深知,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冲锋陷阵。

在学校建设的关键时期,马载经常与师生们并肩劳动。当地质楼主体完工后,由于缺乏门窗,马载带领大家到嘉陵江边砍芦苇,编织芦苇帘来遮风挡雨。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艰辛,即便是年轻力壮的学生都感到吃力,但马载总是扛得最多,冲在最前。

在马载的带领下,四川石油学院的师生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学习和工作模式:晴天劳动,雨天上课,白天劳动,晚上上课。

就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就修通了通往校区的700余米公路,建成了地质楼、机械楼、师生宿舍等主体工程,以及田径运动场、露天会场等基础设施。

1997年8月24日,92岁高龄的马载在北京溘然长逝。

他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缩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见证。从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到晚年仍心系国家发展,马载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0 阅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