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

史珍香聊史 2024-06-26 18:02:41

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解开衣扣,掏出一块腰牌给他:“拿着,出入后院方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收留,成全了张作霖也成全了她自己。

张作霖出身于普通农家,家境贫寒却也算不上什么。直到他14岁那年,一场悲剧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父亲因嗜赌成性惹祸身亡,留下一屁股赌债加上母亲和哥哥两口子。悲愤交加的张作霖为了报仇,鲁莽地冲进仇人家打人,结果不小心伤了无辜,自己也遭到牢狱之灾。

母亲精打细算卖掉家产,终于把张作霖和哥哥捞了出来。但这次教训并未让他懂事,反而种下了更深的复仇心理。最终为了不连累家人,张作霖离家出走,历尽艰辛流浪到了这个小镇。

饥肠辘辘时,张作霖发现镇上有人收留乞丐,便前去蹭饭。没曾想有天刚进院就被下人发现围攻,幸亏那位孙姓寡妇出面相救。看着这个落魄少年,慷慨解囊的她提议张作霖留下来为她干活,包他吃住。

对于流离失所的张作霖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恩惠。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发誓定会尽心尽力侍奉这位救命恩人。从那一刻起,张作霖的命运就徘徊在生死边缘,最终突出重围。

进了府中,张作霖放羊、劈柴、挑水,干起活来一点也不含糊。由于勤恳好学、办事利索,他很快就赢得了孙寡妇的欣赏。寡妇不仅给了他额外的工钱,有时还亲自为他缝缝补补。其他下人看着这个勤快的小子也都很喜欢,张作霖也常帮他们干点活儿。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张作霖与这个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于解囊相救的孙寡妇,他更是感恩戴德,视她如同亲娘。一年后张作霖要离开时,寡妇虽然依依不舍,却仍不忍拘留。她塞给张作霖一笔路费,叮嘱他保重。临行前张作霖写下一封信,向寡妇保证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寄些消息问候,还说若有所成就第一个就把她接去享福。

临别前,张作霖对寡妇三番五次叮嘱,让她好生保重。虽然嘴上应承,但张作霖心里明白,恐怕以后很难再见到这位恩人了。于是临行时,张作霖双膝跪地,久久不愿起身。最后被寡妇拉扯着站起来,嘱咐他好自为之。

离开这座小镇后,张作霖在战火硝烟中参了军。他冲锋陷阵、百炼成钢,凭着过人的智勇和谦逊有为,渐渐得到上峰的赏识。参军十年,张作霖已是一方军阀。然而无论他功成名就到什么地步,从来都没忘记过孙寡妇的大恩。

每逢节日,张作霖必派人给寡妇捎去钱财和问候,并暗中安排人手为她家修缮房舍。故乡的人无不称赞他这份恩义精神。直到1922年,张作霖已是炙手可热的奉系军阀首领,他还是从未忘怀。

张作霖大军压境,麾下拥兵30万,势力范围遍及东北三省。但他心中永远念着恩人,于是亲自派人将孙寡妇接至沈阳,安置在自己的宅邸中,予以侍奉。张作霖对寡妇无微不至,夏日里为她遮阳扇,冬日亲自给她暖脚。他规定府中伺候寡妇必须绝对周到,绝不能有任何怠慢。

佳节时,张作霖必陪寡妇同桌吃酒,探望寡妇的起居。席间寡妇总忆及往事,流下老泪。张作霖便拉着她的手说,以后就在这府中安享晚年,永不再受半点委屈。

寡妇安心住下后,渐渐也习惯了这种被人侍奉的生活。她每日坐享其成,或与丫鬟嬷嬷们绣花聊天。孙家人见怪不怪,都说这位孙太太虽身份低微,却是张作霖上上下下挚挚宠爱。

一日,寡妇病了。张作霖得知消息后,丢下了一切军务要紧,连夜赶到寡妇床前。他吩咐府里必须请最好的大夫,护理寡妇的病无微不至。可惜天不从人愿,大夫们束手无策。临终时,寡妇拉着张作霖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好好为百姓尽责,做个有恩有义的好人。

寡妇那句叮嘱,张作霖谆谆铭记在心。他亲自操办了寡妇的丧事,出于对恩人的敬重,规格之高甚至超过了原配夫人。后来他又为寡妇修建了衣冠冢,自己常常前去瞻仰亲吻寡妇的灵柩,对她的恩情永远难以忘怀。

每每跪拜在衣冠冢前,张作霖总会想起那个命运多舛的少年时代。如果当年没有孙寡妇的大恩相救,他只怕早已命陨黄泉,永无今日的权力地位。孙寡妇不仅拯救了他的生命,更令他重新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张作霖深知自己虽已权倾一时,但骨子里永远是个底层出身的穷小子。正是孙寡妇当年的垂怜相救,让他有机会逐步打拼,最终成就今日的豪门望族。所以每当有人夸耀他权势滔天时,张作霖总会谦逊地摇头,说自己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当年那位恩人的提携。

晚年的张作霖越发慷慨好施,不断资助家乡的穷人孤儿。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乐善好施,他便说这是为了报答孙寡妇当年的一片慈悲救命之恩。张作霖还将很多土地和财富捐献出去,用于建学校、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希望能造福乡里乡亲。 资料来源:民国演义[M]. 2020 蔡东潘,许廑父著

0 阅读:1954
评论列表
  • 2024-06-26 18:19

    怪不得张家后人,可以逢凶化吉,福寿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