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年青干练的吕正操将军正在摆弄一把,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枪械。那么问题来了

一场军场梦 2024-06-26 02:52:49

1937年,年青干练的吕正操将军正在摆弄一把,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枪械。那么问题来了,这支怪模怪样的枪是什么枪? 1904年,吕正操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这里后来成为辽宁省海城市。吕正操的童年与东北的动荡历史紧密相连。他成长的时代背景是日俄战争的战火频发,清政府的无力为民所诟病,社会动乱不已。 吕正操的童年充斥着战争的残酷。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祖父和大伯都曾受到日军的伤害,甚至他的一位教师因过日军看守的铁路而遭杀害。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吕正操坚定抗日的决心。 吕正操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他的母亲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依然努力让他于8岁时进入学校学习。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他在四年后不得不辍学,但他并未放弃学习,而是通过自学继续充实自己。 吕正操的早年职业生涯开始于一个缫丝厂。尽管环境恶劣且劳累,他依然表现出了非凡的勤奋和毅力,但不幸的是,长期的劳累和恶劣环境最终导致他患上了肺疾,被迫离开工作岗位。 1922年春,吕正操踏入了张作霖的东北军,开始了军事生涯。由于其受过教育的背景,在文盲率极高的年代,他很快在军中得到了重用,被分配到文书工作。 吕正操在军中表现出色,引起了张学良的注意。张学良当时正在寻找可靠的助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吕正操因此获得了进一步的培训和提拔机会。他被送往东北讲武堂学习,这是一所军事学府,培养了许多东北军的军官。在讲武堂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军事训练,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教育等领域的广泛知识。 吕正操在讲武堂期间,不仅加强了自己的军事知识,还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学习英语,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此外,他还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5年,吕正操从讲武堂毕业,回到东北军,并迅速晋升为连长、营长。然而,目睹了军内的派系斗争,他感到这与自己的抗日志向相悖,因此辞去了军职,返回家乡。不久之后,张学良在重组军队时记起了这位稳重可靠的吕正操,再次将他召回,直至西安事变,吕正操都在张学良身边。 吕正操的军事生涯始于1936年的西安事变。在此事件中,他担任张学良的副官,后者因强迫蒋介石转向抗日而闻名。吕正操的军事行动不仅限于参与这一重大事件,1937年5月,他还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带领东北军691团起义。吕正操领导的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地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交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在抗战的火热岁月中,由吕正操带领的“人民自卫军”屡次在战场上击败日军,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8年,他的部队与其他抗日力量整合,成立了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 在战争结束后,吕正操的生活并未完全转入平静。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他回到了家乡东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这一时期,他特别关注铁路系统的重建和管理,这源于他童年生活在铁路旁的经历和对铁路战略重要性的深刻理解。战后东北铁路的破坏严重,吕正操领导的铁道兵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大量铁路线路和机车,为解放战争的物资运输和部队调动提供了重要支持。 除了他在军事和铁路管理方面的贡献,吕正操还是一位网球爱好者。这项运动伴随他一生,成为他战时和平时的重要休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通过网球结交了许多朋友,这种体育精神也被认为是他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吕正操与张学良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战争结束后,张学良因政治变迁被软禁在台湾,而吕正操则在大陆继续他的军事生涯,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开国上将。 19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张学良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未完全自由。此时的吕正操,已是满头白发,仍始终牵挂着昔日的战友。 1984年,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因商务原因频繁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成为了两位老将军沟通的桥梁。张闾蘅的来访,让吕正操得以从她那里了解到张学良的近况,这让他松了一口气,得知老朋友尚且健康。 1991年,张学良获准前往美国探亲。得知这一消息的吕正操,通过党中央的安排,远赴美国与张学良重逢。两人的会面在纽约举行,这是一次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重聚。 在美国的会面中,两位老将军畅谈了多时,交流了这些年来的生活和思考。张学良的幽默调侃和吕正操的深情回忆,使得这次会晤气氛轻松而温馨。张学良表达了他对未能亲自参加抗日战争的遗憾,吕正操则安慰他,指出自己带领的部队已实现了他们的抗日愿望。 会面结束后,两人虽然依依不舍,但也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吕正操希望张学良能有机会回到大陆看看,这成为了他未来几年的一个心愿。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位老将军终究没能再次相见。2001年,张学良在檀香山去世,而吕正操则在2009年逝世。

0 阅读: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