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国画大师徐悲鸿在香港花1万元,外加自己的7幅画作,买下了一幅陈旧发黄

不二历史 2024-06-25 18:52:43

1937年,国画大师徐悲鸿在香港花1万元,外加自己的7幅画作,买下了一幅陈旧发黄,没有落款,不知朝代的画。后来,日军空袭昆明,被徐悲鸿视若珍宝的画作不幸被盗! 1937年,徐悲鸿应港大的邀请,去香港办画展。他和许地山夫妻俩是好友,他们二人来找他闲聊,他们三个人谈起古代中国艺术,许地山说;“我听说有个德国女人,她收藏了四大箱古画,不如我们一起去看看去。” 这个德国女人叫马丁夫人,她听说徐悲鸿来了,她热情主动给三人煮咖啡,还把四大箱古画打开给他们看。徐悲鸿看了看了两个箱子,都没有他满意的作品,这些古画不是看起来就是赝品,就是见过类似的了,徐悲鸿不感兴趣。 直到来到第三个箱子,里边有一幅泛黄的画卷,看来很简朴的一张画,反而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 这幅画卷长292厘米,宽30厘米,它属于一幅白描作品,画面上没有任何一点颜色。可是没有颜色,也没有让这幅作品失去任何的色彩。因为画卷上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这是一幅87位神仙列队去参加宴会的场景。 画上的神仙有87人,他们有三位帝君,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和扶桑大帝,接下来就是10位神将,7位男仙官和67位金童玉女,众人浩浩荡荡,但是却不见一丝凌乱,反而飘逸灵秀。 众人脚踏祥云,虬须云鬓,天衣飞扬,好像每根线条就生出无限的生命力,让人不禁生出虔诚之心,看着细腻的笔触,久远的笔端,似乎能让人听到千年之前的仙乐。 对于这幅画,徐悲鸿就看了一眼,就心生欢喜。他对马丁夫人说:“这幅画我要了!”说完,他又拿着画细细研究,看着这飘逸的笔锋,他想着莫不是“画圣”吴道子的真迹,可是这幅画却没有落款,也没有印章,所以并不能断定真伪。 可是徐悲鸿又想,即便这幅画不是真迹,只是唐代画家的临摹之作,那么这幅画的价值也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他对这幅画起了一定要收藏好的心思。 看到徐悲鸿这么喜欢,所以这幅画的售价也不算便宜,马丁夫人要1万美元,还要7幅徐悲鸿的作品。对于这个要求,徐悲鸿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 他凑够了钱,让马丁夫人调了7幅画,他就这张画带回家了。因为画卷没有名字,所以徐悲鸿就给这幅画命名为《八十七神仙卷》。为表郑重,徐悲鸿还特意制作了一方印章--悲鸿生命,将它盖在这幅画上,他还写了题跋。 为了鉴定画卷的真伪,徐悲鸿还请了张大千、谢稚柳等名家来鉴赏,大家都虽然没有确定就是吴道子的真迹,可是都认为这幅画价值非常高。徐悲鸿听完,他心中也有了底气,所以对这幅画重新装裱收藏起来。 1942年,日军轰炸昆明,为了替抗日将士筹集资金,徐悲鸿就在昆明举办画展,当时的环境很危险,日军随时都在高空中轰炸,可是徐悲鸿依旧坚持举办画展。不过,画展的效果很好,开门当天的收入就高达10万元。 可是就在5月10日,徐悲鸿在办公室整理他的作品,当时防空警报又响了,所以他就和大家一起躲进了防空洞。 等到警报接解除,他回到办公室时,办公室的门已经被撬开了,他赶快去查看自己装作品的箱子,里边珍藏的30幅作品,以及那卷《八十七神仙卷》都不翼而飞。 徐悲鸿找遍了办公室,可是画卷都不在了,为此,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警察局都出动帮忙找寻,可是依旧是石沉大海,一点消息都没有了。这幅《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的最爱,他为此血压飙升,还病倒了。 画卷消失了好几年都没有消息,就在1944年,徐悲鸿搬迁到重庆时,他收到了他一个学生的信件,他说他曾经在一个朋友家中见到了徐悲鸿丢失的《八十七神仙卷》,因为当时上课时,徐悲鸿给他们看过照片,所以他认得。 这个学生叫卢荫寰,徐悲鸿联系到他,希望可以带他去见见作品,看看是不是就是他的画。拿着徐悲鸿《八十七神仙卷》的人叫刘汉均,徐悲鸿亲眼看过画作,虽然题跋和落款都不见了,可是这幅画就是他被盗走的那副。 刘汉均答应卖画,可是他要的更是天价,他要求20银元和10幅徐悲鸿的作品。 当时的20万银元可以在北京购置20套四合院,面对如此高价,徐悲鸿居然都接受了,为了满足对方的要求,他开始夜以继日的画画,好不容易画够了10幅画,可是人家的又要20幅画,最后整整给了40幅画,还给了20万银元,他才拿回了他的《八十七神仙卷》。 可是,后来徐悲鸿知道了一件让他更加难过的时候,原来当初偷走他画卷的人,就是刘汉均,他因为卖不掉,所以才故意设置一个圈套,让徐悲鸿跳下去。 大家都让徐悲鸿去找刘汉均讨回他的钱,但是徐悲鸿没有追究。 1953年,徐悲鸿去世后,他的妻子廖静文,遵从他的遗愿,将他的1000余件作品,1000余件藏品及1万余部图书资料全部捐献国家,这其中也包括这幅《八十七神仙卷》。 只是对于《八十七神仙卷》有个很遗憾的事情,就是这幅画的真正作者,一直都没有解开,在后期的鉴定中发现,这幅画甚至不是唐朝的作品,可能只是宋人的临摹之作。因为存在争议,《八十七神仙卷》,没有被官方编撰进入中国历史美术作品图集。

0 阅读:187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