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22岁的张幼仪在国外刚生下儿子,就被丈夫徐志摩逼着离了婚。她身无分文,提笔写信给公公徐申如:“身无分文,想读书,缺钱。”公公回信:“好好读书,羞死孽子。” 张幼仪嫁给徐志摩,真的很惨,徐志摩第1次看到他的照片就嫌弃她土,可徐家想要攀附张家,所以徐志摩就硬着头皮娶了张幼仪。徐志摩对这门婚事不满意,可是张幼仪也是被逼着成婚的。 当时15岁的张幼仪还在上学,可是四哥帮她把这门婚事做成了,就执意让她嫁给了的19岁的徐志摩。 徐志摩如果真的不喜欢他,完全可以在成婚之后就休了张幼仪,可是偏偏他还是和张幼仪圆房了。 十八岁那年张幼仪生下了长子徐积锴,徐志摩自以为完成了家族传宗接代的任务,所以他就要求出国留学。 他这一走就走了两年,可是他写回家的信没有一个字都没提到张幼仪。张幼仪的四哥看不惯,就要求徐志摩将张幼仪接出国一起留学,徐志摩畏惧张家的压力,只能不情愿的把张幼仪接出国了。 徐志摩去接张幼仪,在人群中张幼仪就看到了他嫌恶的表情,满脸都写着纯纯就是一个土包子。张幼仪紧张的跟在他的后面,徐志摩也不等他快步向前,他带着带着张幼仪去买了几套时装,然后还带着他去照相馆拍了一张两个人靠在一起的照片。 张幼仪本以为徐志摩是想要和他好好过日子,不曾想,徐志摩只是把照片寄回国,给家里一个交代,然后他就把张幼仪一个人留在家里。 徐志摩有了新的追求对象,他喜欢上了16岁的林徽因,正在卯足劲的去追求人家。徐志摩一边追着林徽因,可他也让张幼仪怀上了二胎。 张幼仪跟他说起自己怀孕的事情,徐志摩的第一反应就是让她把孩子打掉。在当时堕胎其实是比较危险的事情,张幼仪很害怕,徐志摩却说不打胎就离婚。 徐志摩就这样又消失了一段时间,张幼仪没有钱也不懂得外国话,她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幸亏在巴黎的阿哥让她过去找他,张幼仪去了之后才算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等到张幼仪在巴黎生下了二儿子彼得,徐志摩就在当晚就出现了,不过他没有为儿子的出生感到惊喜,反而是拿着离婚协议书逼着张幼仪签字。 为了见证离婚有效,徐志摩还带来两个朋友,金岳霖,吴经熊做见证。张幼仪知道徐志摩是铁了心要离婚,所以她在离婚协议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把文件抛在地下,以一种平静的口吻对徐志摩说:”好了,你的目的达到了,你可以去找一个更好的太太了。” 和徐志摩离婚之后,徐志摩去追求林徽因,可是林徽因早早就回国了,对于他这样抛弃自己的人,林徽因也不敢嫁给他。 徐志摩走了,可是张幼仪不想回国,她想要留在国外读书,所以但是二哥也没有这么多的钱,于是他便给公公写信,希望公公能够支持他求学。 公公和婆婆自来就很喜欢,张幼仪对于徐志摩这样伤害她,他们也感到非常的抱歉,愿意全力支持她。 于是,张幼仪就去了德国一所高校学习幼儿教育,正当生活正在一步一步的转好,彼得却在三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学业完成,又经历丧子之痛,张幼仪就回国了。 这年是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也去结婚了,公公徐申请如夫妇一直记挂着张幼仪,把上海的房产送给了张幼仪,而且他们二老还把家产分成了三份,一份留下来给自己养老,一份给徐志摩,另外一份就留给了张幼仪和长孙。 张幼仪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她先是在一家快要倒闭的银行做经理,凭借着她的商业头脑,她奇迹般将这张这家银行救活了,之后她还在一家服装公司云裳担任总经理,抗战爆发之后她发现了商机,囤积了军用燃料,赚到了一笔横财。 看到做生意所向披靡的张幼仪,徐志摩都感叹她变了,变得勇敢且坚强,再也不是过去的她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后生活过得一地鸡毛,可是张幼仪却有了自己新的生活。 时过境迁,张幼仪提起自己的过往,她说:“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1953年张幼仪去了香港,他和自己的邻居中医苏纪之相识。苏纪之曾经留学日本,还在在上海做过医生,他和妻子分开后带着4个子女,张幼仪给他帮了不少忙,他很理解张幼仪的过往,两个人慢慢走到了一起。 张幼仪53岁了,他想要和苏纪之结婚,可她还是写信到美国去征求大儿子徐积锴的意见,她说:“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从我儿子的话。” 张幼仪的意思就很明了,如果儿子同意她嫁她就嫁,如果儿子反对的话她就不嫁了。徐积锴给他回信说道:母亲一个人寡居守节都超过30年了,你生育我养育我,为我付出了很多。想起母亲这一生很少有快乐的时候,母亲将我抚养成人,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如果谁能够抚慰母亲陪伴母亲,只要母亲遇到了这个人,儿子愿意把他当做父亲一般。 徐积锴在美国是土木工程师,他给母亲的这封回信也表明了他的态度,他希望母亲可以去追求他的幸福,他全权支持。 张幼仪就和苏纪之结婚了,他们两个人相守相伴了18年,1972年许,苏继之去世了,张佑怡就去了,美国和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1988年病逝在纽约。
为什么要放一张林徽茵的照片?
男人不识货,女人当自强。没了徐志摩,母子一世祥。
已婚男人的追捧享受不起
我作为个母亲,要求女儿第一条就是跟已婚男士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