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缺乏活力的原因和危成关系

四季之爱 2024-06-25 00:31:25
人缺乏活力是因为和外界的联系少,感到孤独是因为人的自身能量下降而自然产生的自救心理。因为孤独让自己不舒服所以就会开始寻找外界的联系。这些都是通常的现象,本来也是很自然的,但是现在碰到了一个难题,一个人的活力下降导致生存技能下降,而需要别人养着自己。因此变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和负担。 在那种甩包袱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怎么让一个人有更多活力。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你选择没有活力地、封闭地一个人活着又有什么问题呢?不用把任何负面的心理和状态都一定称为病态。但是对于研究心理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把这些无活力的人认为是病人,而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发明很多奇怪的名词来给自己的研究制造一些看似有用的成果,比如他们认为无活力是因为缺乏自客体。 一个人封闭了自己,因此没有其他客体存在了,也就是没有朋友和环境,所以他需要通过建立其他的联系来加强自己的活力。有趣的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脱离关系而产生。但是一个人可以没有关系而存在吗?如果你不通过镜子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吗? 人类文明的核心问题在于自他的区别,把问题又归类于没有外在是自相矛盾,也是自循环的。因此如果人们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归结于环境,并且试图通过改善和环境的关系而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注定会制造更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原生家庭问题,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比如暴力和仇恨都是小时候的环境造成的影响,似乎责任在父母,责任在童年阴影。这种不负责任地推卸,最终进一步加害了后续的亲密关系。在和一个爱人相处的时候,会逼迫对方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从而让自己重新回到受害者角色。 其实分析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人的问题在于如何让自己确认存在。因此所有外在关系,不管是人和物,都是为了让自己产生感觉。因此一个人孤独的人可以去徒步旅行,通过接触新的景色而让自己感觉存在,但是总是暂时的,因为对各种类似景色会产生疲态。而人在和人的关系中,总是处于爱和恨两种状态,并且不断转换。于是始终可以让自己有“感觉”。 因此人们发明了各种对关系状态的定义,从安坏,到危成。当一个人处于受害者角度的时候,就是“危”的身份下就可以有理由不断索取。但一个人如何才能处于“成”的角色,赋予受伤者无数的关注和情绪,变成了人生最高尚的课题。 结论是,只有当人不再需要确认自身存在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那个“成”,并且永远充满了活力。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2024-06-27 14:38

    安坏得内核是什么呀

  • 2024-06-27 14:26

    这样看,成的角色还不错,至少处于高位,才可以给予。似乎打开了一种新的视角,不是说还债的角色就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