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他的书,我觉得自己像个原始人

董承评文学 2024-06-24 11:21:55
· 近来分享《昨日的世界》和《雌犬》,标题都用了“震撼”一词,评论区有人问候:“天天震撼,身体还好吗?”我悚然一惊,检讨自己时,也觉得自己没有撒谎。 看书的时候,我愿意自己是一口钟:哪怕是一阵微风,也能把我吹响,让我为之震颤。 震撼我尤多的,是科幻小说。 比如这本阿西莫夫科幻短篇全集《最后的问题》。 看阿西莫夫这本书时,我这口钟响得太频繁了:阿西莫夫的想象力让我惊讶,继而自卑,觉得自己像个原始人。 我读科幻不算少,高中时《科幻世界》每期都读,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夕这些人也没少读。就想象力而言,刘慈欣当然是天花板,是尺度,《三体》第三部里层出不穷的点子,奢侈而近于浪费——阿西莫夫也是这样。 《最后的问题》:科幻短篇的封神之作,稳坐头把交椅。人工智能时代,超级计算机主导一切,在无穷的未来,人们总会问计算机一个终极问题:“熵增的过程能被逆转吗?”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怎样让宇宙能量再生,怎样把燃烧的灰烬变成一棵树。几十万年,几亿年过去,这个问题一直有人问而得不到解答,终于,在一切终结之后,计算机得出了答案,他说:“要有光!” 这个故事,近于一切科幻小说的母题,阿西莫夫用不到一万字写出来了。 再看几篇切口很小的。 《能力的感受》:某一天,一切依赖计算机完成,人类已经不会做基本的计算了,一个有特殊天赋的人,发现了计算能力:七乘以九等于六十三,不是依靠电脑,而是用人脑完成。他甚至能做十位数、百位数的乘法,这被视为奇迹,并成立的专门的机构,用来普及这项技术,因为发现人力计算的成本,大大的低于维护计算机的成本。 《日暮》:天上有六个太阳,从来没有黑夜,穿过隧道的几分钟的黑暗都被人视为毁灭般的恐怖,有一天,天文学家计算出2000年一见的日食会出现,人们为了不陷入黑暗,会焚烧一切……文明就此终结。 这样的科幻,是“一句话科幻”,其实建基于日常细节,这是阿西莫夫的高明处:他并不凭空去创造一个不存在之物。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个历史学家痴迷于用机器观测过去的历史(《过去已死》),一个护士想拯救一个从远古被挪移到现代的尼安德特人(《丑陋的小男孩》)…… 阿西莫夫的书,我收得比较全,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加上现在短篇系列,算是应有尽有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