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毛主席与大清官员游赏天坛时,突然问道:“张老做过前清的翰林学士,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6-23 15:20:07

1949年9月,毛主席与大清官员游赏天坛时,突然问道:“张老做过前清的翰林学士,可曾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    (信息来源:2021-03-18  文汇网  《开国大典前主席邀请民主人士同游天坛,为何主动要求跟陈明仁合影并让他洗印50打照片?》)   1949年9月,毛泽东带领各界代表来到了天坛,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群,天高云淡,秋风送爽,仿佛连天地都在为这个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欢呼雀跃。   天坛,这个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的宏伟建筑群,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神圣场所。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筑群,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如今,它又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此时的北京,正沉浸在筹备开国大典的忙碌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刚刚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开国大典的诸多细节,包括国旗、国歌、国徽的设计和选定。   这些都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邀请各界代表游览天坛的用意就显得格外深远。他希望通过这次游览,向所有人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新中国的政权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统治者,而是人民的服务员。这种理念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游览的队伍中,有两位特殊的人物格外引人注目,毛泽东特意向大家介绍了两位清朝的翰林:张元济和陈叔通。   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也展示了新中国包容并蓄的胸襟,当他打趣地请张元济讲述考取翰林和见慈禧太后的经历时,现场的氛围更是活跃了起来。   高级将领和官员们仿佛回到了童年,兴致勃勃地附和着,这种反应让张元济老先生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张元济的回答既幽默又深刻,他将清朝的翰林比作现在的大学教授,巧妙地解释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是知识分子也难以接近最高统治者。   这个比喻不仅引发了众人的笑声,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新旧时代的巨大差异。   当毛泽东转而询问陈叔通的感想时,陈叔通的回答更是引人深思,作为经历过清朝、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三朝元老”,陈叔通对比了不同时期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他坦言,以往的统治者都带有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气,唯独毛泽东平易近人,没有任何距离感。这番话无疑是对毛泽东领导风格的高度赞扬。   然而,面对这样的赞美,毛泽东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清醒和谦逊,他提醒大家要警惕鲁迅先生所说的“捧杀”,这种自我警醒的态度,更加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敬重。   游览队伍中还有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陈明仁将军,毛泽东与他的互动格外热络,主动邀请他合影,并安抚他关于“四平战役”的愧疚。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无疑让陈明仁感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胸襟。   毛泽东还特意嘱咐陈明仁,让他将他们的合影照片分发给黄埔同学,去济南看望杜聿明、王耀武,并给未归来的故旧写信,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也显示出他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深切期盼。   陈明仁的经历堪称传奇,从参加开国大典,到1974年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新生的全过程。   他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尊重和认可,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新中国包容性的一个生动写照。   随着游览的结束,天坛的青松翠柏间似乎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这次看似普通的游览活动,实际上是新旧时代的一次深刻对话。   它不仅勾连起了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更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定下了基调——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   从天坛回来后,筹备开国大典的工作更加紧锣密鼓,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将这次游览的感悟融入到了建国的方方面面。   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天坛游览中的那些交谈、那些思考,都化作了新中国的建国理念,指引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踏上了崭新的征程。   这次天坛之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从帝王祭天到人民当家作主,从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中国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跨越。   而这次游览,正是这一跨越的缩影和见证,它告诉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结果。

0 阅读:3135
评论列表
  • 2024-06-25 02:21

    陈明仁将军,战神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