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大怒道:将李善长满门处死!谁知行刑前,李善长却突然掏出一块“免

金橙姑娘 2024-06-23 10:26:17

1390年,朱元璋大怒道:将李善长满门处死!谁知行刑前,李善长却突然掏出一块“免死铁券”,朱元璋顿时一愣,随即哈哈大笑道:“你看背面写了什么!”李善长翻过来一看,顿时傻了眼。 李善长本想凭着“免死铁券”躲过一劫,可谁知,朱元璋在上面留了一手!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他通晓史书,极富谋略。1353年,朱元璋攻打滁州时,40多岁的李善长,慕名去投靠了朱元璋。 李善长也不负期望,他给朱元璋出谋划策,管理物资供应,提供后勤保障。让朱元璋能够了却后顾之忧,专心打仗。为此,朱元璋很赏识李善长。 然而,朱元璋既然如此器重李善长,为何后来又把他全家满门抄斩了呢?这还要从李善长的行事风格说起。 1368年,朱元璋称帝,他随后大封功臣。虽说有徐达、常遇春等一众武将作战勇猛,为大明江山开疆扩土,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朱元璋心里,李善长才是“第一开国功臣”! 李善长被封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子孙世袭,并被朱元璋赐了一块“免死铁券”,彼时的李善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随着地位提高,李善长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位高权重的李善长,变得越来越傲慢,朝中大小官员,一旦不小心有冒犯他的地方,他就要利用权利深究其责,将其治罪,甚至在朝堂之上大骂谋士刘伯温。 慢慢的,这引起了朱元璋的反感,但朱元璋念其有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1371年,年事已高的李善长,辞官回乡养老,但他临走之前做的一件事,让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埋下了杀身之患。 不知李善长是真为江山社稷着想,还是舍不得手中大权,他辞官时,把自己的学生胡惟庸推荐到朝中,接替了自己的位置。 而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却利用手中大权,结党营私,敛财收贿,还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关系密切,并暗中招兵买马,意图谋反。 有一次,胡惟庸让李存义,去游说兄长李善长,共商谋反之事,李善长闻言大惊道:“你此话当真?倘若谋反,可是灭九族之罪!”李善长深知后果严重,不能草率答应。 后来,胡惟庸又派了李善长的一个好朋友去游说,并说:“事成之后,以淮西之地封您为王!”这次,李善长惊愕之余,有所心动,但再三权衡之后,仍然没有答应。 第三次,李存义再次给李善长做工作,李善长叹了口气说:“我已老了,等我死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终究没有答应此事,他保持了中立,但他没想到,此事还是给自己招惹了麻烦! 1380年,胡惟庸谋反意图败露,被朱元璋下令抄斩,但并未殃及李善长,朱元璋还是念其有功,不与他计较! 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是胡惟庸同党,按罪当诛,但朱元璋还是看在李善长面子上,赦免了李存义。然而,朱元璋的宽宏大量,并未得到李善长的感谢,这让朱元璋很是不满。 1390年,离胡惟庸案已过去了10年,但此时李善长,却做了一件没有自知之明的事情,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而断送了性命。 这一年,李善长的一个亲戚,叫丁斌,曾经在胡惟庸家当差,因为胡惟庸案受到牵连,而被流放,李善长得知后,提笔写了封信给朱元璋,请皇上饶恕此人。 朱元璋看了信后,本来就对李善长有意见的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好你个李善长,为一个奴仆求情,肯定事有蹊跷,于是,朱元璋下令,对丁斌严加拷问。 果不其然,丁斌供出了胡惟庸和李存义相互勾结,招兵买马之事。朱元璋大怒,下令捉拿李存义,经过审问,李存义承认了谋反之事,并牵连了兄长李善长。 虽说李善长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谋反之事,但朱元璋却大怒道:“知情不报、心存观望,大逆不道!” 随后,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全家70余人,满门抄斩!临刑之际,李善长抱有一丝希望,他拿出了朱元璋曾经赐给他的免死铁券,希望免除死罪,可朱元璋却冷笑道:“看看背面写了什么?” 李善长将免死铁券翻过来一看,顿时无言以对,上面写着“谋逆不宥”。 虽说朱元璋在对待其他开国功臣时,曾不择手段,但他对待李善长时,却是比较克制地展现出了一个君王的宽容之心,和爱才之心。 然而,李善长却没检讨自己的行为,屡屡触犯圣意,最终为自己招来祸端。 倘若李善长能看清形势,急流勇退,远离纷争,恪守为臣本分,或许他能够得以善终。 然而,他却忘了身份,虽已退休,但依旧插手朝中之事,为他人开脱,结果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连累了一家人。 李善长的结局,也映证了,在古代帝王将相人心复杂的宫廷权 斗中,沉默谦虚,难得糊涂,往往是更长久的生存之道。

0 阅读:4838
评论列表
  • 2024-06-23 10:49

    把说书唱戏当历史的人很多。

  • 2024-06-23 11:02

    我以为背面写着:所有解释权在商家。。。。

    用户14xxx74 回复:
    别说还真是一个意思[点赞]
  • 2024-06-27 22:26

    🐷本来就不是个东西!

  • 2024-06-25 12:25

    小编全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