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孝顺”绑架的中年人,要学会跳出这个陷阱

张德芬空间 2024-07-16 12:10:33

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你是否体验过一种隐形的“考验感”——

比如,父母当着你的面,跟亲友聊天时,有意无意地说:“已经五六十岁了,不能干了,再过几年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孩子嫌弃……”

亦或是父母在跟你谈话的间隙,教育你说道:“你是有出息了,过两年大学毕业去了大城市,不知道还晓不晓得回来”。

字里行间,仿佛随时在等待你给出确定的爱,证明你永远不会“抛弃”父母。

如果没有回应,便会在无形中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让你愧疚又无奈。

这种“考验式”孝顺背后,父母要如何寻得自己想要的确定感,而孩子又如何在接受父母爱的同时,依旧保持自我?

“35岁的我不听话,妈妈开始绝食”

我有一位来访者丽丽,最近被母亲的行为弄得身心俱疲。

作为单亲妈妈,她已经在工作和照顾儿子之间忙得不可开交,但母亲的存在却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应对。

这一切的起因是,医生警告说丽丽的儿子体重即将超标,可能会带来健康问题。

丽丽下定决心给儿子制定了一套健康饮食计划,不再允许他吃零食。

母亲却坚决跟她唱反调:孩子胖乎乎的才壮呢,才说明自己把外孙养得好。

一天,丽丽发现儿子的零食储备又变得丰富起来,不用说也知道,这一定是母亲的手笔。

而且她真的很不理解,母亲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

哪怕母亲把零食藏起来偷偷给儿子吃,也比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气人指数小一些。

丽丽的耐心终于在一次争论中耗尽,她声嘶力竭地喊着,求母亲不要在给儿子买零食了。

然而,这次争论的结果却是母亲突然宣布绝食。

母亲坐在餐桌旁,面色苍白,目光坚定:

“我还没有老到不能动,你就这样对我,我就不吃饭了,看你是不是要饿死我!”

丽丽简直要崩溃了,她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母亲的绝食不仅让她感到愧疚和无助,更让她陷入深深的困惑中:母亲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

母亲的干涉不仅仅限于孩子的饮食,丽丽发现,母亲经常翻她的私人物品,无论是手机、抽屉还是笔记本,都逃不过母亲的“审查”。

丽丽多次提醒母亲尊重她的隐私,但每次母亲依然是愤怒与委屈。

“你都是妈妈一手带大的,现在你自己有孩子了,翅膀硬了就什么都不听妈妈的了。等我再老几岁,还不知道是什么待遇!”。

表面上看,母亲与丽丽是育儿分歧。

但实际上,母亲在用这种方式找回自己的地位,以确定自己在丽丽心中的分量,确定丽丽依旧是自己心中那个孝顺的孩子。

为什么父母会用斗争、控制,甚至委屈的方式,不断验证子女的孝顺?

父母:反复考验子女孝心,

想要什么答案?

我问丽丽,同样作为妈妈,你有没有那种让儿子无语崩溃的小行为?

她想了想说,她很难接受自己精心做好的饭,儿子只是匆匆吃一两口。

为了让儿子好好吃饭不吃零食,她经常为此逼迫儿子含着泪吃饭。

我试着带她探寻:

作为父母的我们,为什么会用“奇葩”行为让孩子听话呢?

而又为什么,这一招对孩子来说,又屡试不爽的管用呢?

丽丽说,逼孩子吃饭,可能是害怕自己的手艺不被孩子喜欢,也可能是怕养不好孩子,别人认为自己是没用的妈妈。

至于孩子为什么会听话,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委屈自己来证明,自己是爱妈妈的,自己是很害怕妈妈伤心的。

当我们把这样的微妙心理,转移到丽丽与母亲的关系时,一切也就有了答案。

当人们年纪渐长,身体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健壮,精神也开始疲惫,面对日益临近的老年生活,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死亡焦虑便会逐渐浮现。

母亲总是对丽丽的生活进行干涉,这是一种她能掌控的方式,让她感觉自己依然重要,依然被需要。

她每天都坚持给外孙带零食,那个偷偷将零食塞到孩子手中的动作,像极了一个试图用一点小恩小惠换取认同感的小女孩。

同时,这个小小的动作,也能刺激起女儿的神经,让女儿也“看见”她。

虽然这种“看见”是一种愤怒,但是,只要是“看见”就比“忽视”要好得多。

她害怕孤独,害怕被遗弃,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女儿“看见”自己。

当一个人非常渴望被看见的时候,哪怕是负面的看见,他们也甘之如醴。

她其实内心深处知道,这些事是不对的。

但是,如果自己做了一件不对的事,孩子依然乖乖听从,这样的操控感与满足感是加倍的。

父母反反复复用作妖的方式,索要孩子的孝顺,其实是在要一个证明:

证明我是被爱的,证明我没有被忽视掉,我不会在年老之时被抛弃。

子女:越证明,爱越隔离

当我们理解了父母,我们接下来,就要试着理解一下自己。

为什么父母的各种“作妖”,总是能让我们乖乖听话,无比顺从呢?

因为我们是爱父母的,我们也想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也不忍心让父母伤心难过。

可是,爱是需要对方认真感受的,而不是需要我们反复证明的。

我们为了证明自己是孝顺的,不停地退让,委屈却无法求全。

有一段时间,我的妈妈总是跟我阴阳怪气的说,别人家的女儿给妈妈买手机,买貂绒大衣,家里就像开小卖铺的一样,什么好东西都有。

为了成全自己的孝心,也让妈妈能够获得小小的虚荣。

我也试着给她买各种东西,家里的快递流水似的送。我自己少花点没关系,不能让她低别的老太太一头。

可是,当我真的买买买了之后,她又开始阴阳怪气:

天天乱花钱,一点忧患意识都没有。

现在大环境不好,就不知道攒攒钱啊。买这么多快递,都不要钱啊!

给她买东西被骂,不买东西也被骂。最终我的处理方式是——不管她说什么,我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

这种拧巴的背后,是父母与子女的微妙关系。

子女明明是爱父母的,但是父母想要的,好像不是用心去感受爱,而是“你要像我证明你的爱”。

父母越是想要子女证明,子女越是难以自洽,难以感受到与父母之间爱的流动。

同样,即使子女想要证明,也往往会陷入自证的无底洞。

因为归根结底,父母不是为了感受爱,而是为了从子女身上,寻找自己被看见的证据。

打破爱的恶性循环,拒绝自证

关于自证陷阱有一个小故事:一个人被诬陷偷吃了东西,他拿出到剖开肚子,来证明自己肚子里没有食物。

诬陷他的人看到之后,一笑而过,而他却因为剖腹而身亡。

所以说,想让你证明什么的人,他未必想知道你有没有偷吃东西,他可能更关注你为证明自己,能做到哪种地步。

父母也会如此,他们也想知道,你为了证明自己的孝顺,能做到什么地步。

我们应该看到父母的死亡焦虑,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眼前的自证陷阱。

首先,孩子需要理解父母,但不需要牺牲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苦难经历确实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牺牲自己的人生来承担他们的责任。

设立健康的界限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平衡。

比如,当父母用他们的苦难经历来道德绑架我们时,我们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立场:

“我理解你们过去的辛苦,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和责任。我会尽力照顾你们,但这不意味着我要牺牲自己的人生。”

其次,引导父母接纳和面对自己的焦虑。

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操控和苛刻要求,源于他们对养老和死亡的深深恐惧。

他们担心自己老无所依,担心孤独终老,于是通过考验子女的孝心来寻求安全感。

然而,这种行为往往适得其反,只会加剧我们的反感和反抗。

我们也该试着让父母学会接纳自己的焦虑,意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并通过其他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

最后,作为父母的我们,减少对孩子的依赖,因为我们终将赤条条、无所牵挂离开这世间。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也会有无意识的恐惧和焦虑。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焦虑,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家庭关系。

我们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焦虑,理解这种情感背后的原因,避免将这种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新的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减少对孩子的依赖。

同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父母的人生经历固然坎坷曲折,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必须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尊重和感恩父母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设立健康的界限,通过真诚的沟通和理解,帮助父母缓解他们的焦虑。

德芬空间的杨力虹老师研究家庭心理学多年,帮助许多人找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更好的面对自己的人生,真诚地推荐你来听听《3天家庭心理学体验营》。

我们该好好尊重父母,感恩父母,我们该好好地去“孝”。但是,太“顺”就不必了。

*本文由妙黛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花花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