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R]曼哈顿的巴比松大饭店,1927年建成,在那个“咆哮的二十年代...

泽睿谈文学 2024-06-22 12:16:05
[向右R]曼哈顿的巴比松大饭店,1927年建成,在那个“咆哮的二十年代”,女性走出家门走进摩天大楼工作,这个女子酒店就是为她们而建。建成之初,这是女性专属的“俱乐部住处”。住客名单就是一部女性名人录,知名女作家、好莱坞女明星群星璀璨,这让很多年轻女性拎着手提箱来到这里,渴望也能成为“那些女人”,巴比松大饭店成为很多女性走向成功的“软着陆”过渡的完美场所。 [向右R]《巴比松大饭店》是女性历史的万花筒,从1927年建成到2007年成为百万美元公寓发展历程中,展现了入住酒店那些非凡女性的历史,也记下了曼哈顿20世纪发展史中女性被遗忘的雄心壮志。无论是大萧条时代的努力生存,还是麦卡锡主义下的女性受害者,美国梦泡沫中的“孤独女人们”,这其中有裂痕、有伤害、有忽视、有愤怒,更有所谓“不恰当的韧性”。如同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巴比松见证了一切。 [向右R]提及本书首先要提到一个名词,“咆哮的二十年代”。这一时期,算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时期,人们从家务中解脱出来,开启所谓享受人生,甚至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美国女性地位在这个时期也有了变化,女性拥有了选举权、投票权,大家剪短头发,穿着自由,看“迷惘的一代”中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和海明威《流动的盛宴》,美国梦的崛起,在喧哗与骚动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向右R]在《巴比松大饭店》一书中列举了诸多知名女性,她们在纽约这座梦想城市,如伍尔夫一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摆脱了家庭的重担,她们一直在努力“重塑自我”。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查阅缺失档案,试图还原20世纪那些并没有如男性一般充分参与日常社会活动的努力的她们,是如何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舞台上展现表达个性和凸显个人特质的。 [向右R]巴比松饭店建成后第一批住客,有一位是“泰坦尼克号”海难幸存者——“永不沉没的莫莉·布朗”。这位在海难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在救生艇上勇敢指挥,激发大家求生意志,最终获救。之后的她建立幸存者委员会,募集资金捐助贫困人士。这位社会活动家,冒险家二十年后于1931年入住巴比松,与当时爵士时代新女性不同,“她选择住在这里,是因为她和她们一样,想要测试一下不同版本的自己,而巴比松正是做这种事情的好地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