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郑板桥的诗画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率真,披

岚岚画工笔 2024-06-21 16:19:01

清代——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郑板桥的诗画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率真,披露自己的胸中块垒,从不作无病呻吟,试举几首题画竹诗一读:“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竹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说这纯粹写自然风物,勿宁说作者借物寓情,以写竹来抒发他对恶劣环境“浑不怕”、“还坚劲”的性格特征。郑板桥画的竹子往往与题诗相配合,寄托他的思想情绪,上面所举的两首题诗反映了他的性情倔强这个侧面。画面上的竹子处于狂风之中,竹枝和竹叶都有摇曳的动势,但仍不失内在的坚挺感觉。郑板桥有时候画的墨竹只画下半截,节骨突兀,壮实坚硬。这些都是属于同一审美类型的艺术创造。他还有另一类画竹,表现了另一种艺术美,那就是流露出淡泊、清逸的情致,甚至流露出消极遁世的思想倾向,比如,他从潍县罢官回乡时画的一幅墨竹,其题诗正是抒发了这种心境:“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 (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画兰花也不是单纯地写兰花的自然美,如写空谷之兰隐喻它具有远离尘世的清逸品格,或将兰与荆棘画在一起,把兰比作君子,荆棘视为小人……总之,他画竹画兰时的联想是很丰富的,常常通过面面绘画形象与题诗的配合,赋予自然物以一定的社会属性,或褒或贬,意在抒发胸的。当然,也不是说郑板桥的每一幅兰竹都是那样的,更多的还是表现自然形态下兰竹之美的。 郑板桥不同于他的画友们的另一特点是,他的题画诗文里集中了他的绘画理论及主张。关于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他有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生动叙述:“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段朴素无华的文字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生活图画,可以想见,活动在这竹林茅舍、清静幽雅环境里的郑板桥,无论酷暑与严冬,终年与翠竹为伴,嫩绿营新篁,摇曳的竹影,自然界修竹的千姿百态唤起他神思遐想,数十年社会生活阅历丰富了他对竹子的审美认识。他以画竹为题,形象地谈过艺术构思、画面布局、提炼形象及落墨等整个创作过程,把它概括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这样三个创作阶段。细致一点说,“眼中之竹”是说画家的视觉器官感觉到的客观外在的生物形态的竹子。“胸中之竹”则是生物形态的竹子通过眼睛反映到画家的头脑里,融合了画家对它的审美分析、判断,形成主客观相结合的艺术意象。“胸中之竹”是画家由对客观对象竹子的认识、组织和构思,即将脱颖而出为“手中之竹”的创作重要阶段。诚然,“胸中之竹”还属于人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中的艺术意象,使之成为画面可视艺术形象,还有赖于画家的笔墨表现和创造。“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物化的结果。郑板桥所谈的虽是画竹,其道理也和画兰、画石以及其他题材的创作相通。 他十分崇拜郑所南、徐青藤和石涛等写意画家,从他们那里汲取艺术营养,但他不迷信,很有自己的头脑,他说过两句至理名言:“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这个意思简单地说有两层:一是说学习别人重在体会、领悟其精神,而不专门摹仿其笔墨技法;二是说不能囫囵吞枣式地全部照搬,而要善于鉴别,关键在于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摸索中闯出自己的艺术路子。郑板桥这种既高度重视个人的艺术独创精神,又十分尊重和虚心汲取别人创作经验的体会,至今仍有它的意义。 当代画家傅抱石先生评论郑板桥画竹画兰的话甚为确当、简洁,他说:“板桥的画竹,不管是大幅还是小幅,或者和兰、石结合着,都突出地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他画兰、画石也是一样。决不是仅仅追求它们的形似,而是通过饱满的情绪,生动的笔墨,赋以新的意境。”郑板桥的画,使我们不仅感受到绘画形象体现了画家的审美情感,而且题画诗文的内容以及它们在画面上的布局都经过画家的惨谈经营,诗、书、画、印和谐统一,构成艺术作品总的面貌。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