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武汉军区司令王必成中将正在查阅文件,秘书急匆匆跑进门,报告:“孝感驻军在训练过程中,因为造成了巨大的噪音,与当地群众发生了矛盾。”王司令一听,立即指示:“人民军队为人民,立即停战训练。” 王司令担任某重要军区的高级指挥官期间,曾遇到一件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事件发生在孝感县花园镇,当地驻军在日常训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噪音和尘土飞扬,这对镇上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具体情况是,当时王司令正在办公室审阅一堆军事文件,他的秘书突然匆匆走进来,向他汇报了花园镇居民对驻军训练带来的困扰。王司令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作为一名军队指挥官,必须确保军民关系的和谐。 他迅速做出了决定,指派副参谋长唐某前往花园镇,亲自了解情况,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王司令的指示明确要求,首先停止当前的训练活动,避免进一步影响当地民众;其次,要深入与民众交流,理解他们的困扰和需求,并向他们表达军方的诚意和对民众的尊重。 几天后,唐副参谋长将处理结果通过电报反馈给王司令。他成功地与当地居民沟通,并找到了一个新的训练场地,远离居民区,可以有效减少训练对民众的影响。此外,他还接受了当地居民送来的一幅锦旗,上面写着“军民一家亲”,是居民对军方行动的肯定和感谢。王司令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是他对“人民军队为人民”原则的坚持。 王必成生于1912年的湖北麻城。1928年,他的革命生涯开启,先是加入了赤卫队,次年便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1930年又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军事生涯随之步入快车道,从最基层的班长到纵队司令、军长,乃至兵团副司令。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火光中,王必成展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所指挥的部队先后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黄桥战役等关键战斗,尤其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巅峰。新四军一支队二团在他的带领下,屡创佳绩,被民众誉为“老虎团”,而他本人也因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寡言少语的性格,被称为“冷面将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必成继续在军事和行政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他先后担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并在抗美援朝中贡献力量。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表彰他在多年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王必成的军事生活严谨而规律,他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保持极其简朴。平日里,他的餐桌上常年只有一碗干饭和两碟小菜,即便是与家人共餐的时候也是如此。他对家人有着严格的要求,诸如不许参政、不许乘坐配给的汽车等“五不许”。 尽管对家人要求严格,王必成对待战友的子女却充满了关爱。在新四军期间,他的部下刘别生战死,留下遗孀和孩子。一次,刘别生的儿子夜里突发重病,需要紧急送医,王必成得知后即刻派出自己的车辆,亲自守候消息,直至确认孩子安全。 在贵州遵义的一次调研中,王必成将军的行为尤为说明了他对纪律和节俭的极端重视。当地干部为了表示对将军的尊敬,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然而,这样的接待却与王必成的原则相违背。他未曾发一言,便立即转身离开,通过行动向所有人表明了他对过度铺张的坚决反对。这一幕让接待的干部深感困惑,直至将军的秘书解释了王必成坚持的“四菜一汤”的简朴标准。 在云南的另一次视察中,王必成再次展现了他对节俭原则的坚持。尽管已有明确指示不得超标接待,但当地领导还是准备了豪华的宴席,试图以此表达对王将军的敬意。然而,这种做法引发了王必成的强烈不满,他当场指责这种行为的不当,强调在国家尚处艰难时期,不应有任何铺张浪费的行为。 除了在公务上的严格要求,王必成在私人情感方面同样展现了深厚的人情味。他珍藏的那条充满补丁的毛毯,不仅是一件普通的用品,更是他与战友徐绪奎深厚友谊的象征。这条毛毯见证了他们共同的战斗岁月,也承载了徐绪奎对王必成深厚的信任和友情。王必成将这份情谊视为珍宝,即便毛毯破旧不堪,也始终未曾丢弃,而是不断修补使用,直至生命的尽头。 王必成将军对粟裕大将的悼念也说明了他对老上级和战友的尊重与缅怀。粟裕的逝世让他深感哀痛,通过撰写悼文表达对前辈军事家的敬仰和追忆。 来自 张硕主编. 荆楚百位著名将领[M].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