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朱耷 朱耷(1626一约1705)是朱元璋

岚岚画工笔 2024-06-19 00:18:22

清初“四僧”——朱耷 朱耷(1626一约1705)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原名由桵(ruī)。八大山人是他的号,八大山人这个号为人熟悉的程度远远超过朱耷、朱由楼这两个名字。入清后,他装聋作哑,与人谈话不是打手势,就是作笔谈。他又爱喝酒,酒醉后往往灵泣,再后竟变得疯疯颠颠,时常不由自己地痛哭与狂笑。八大山人从废名弃姓、出家为僧(有一个时期还当过道士)、装哑巴终成颠狂,实是他这个遗民在满清统治下的求全之计,其内心的痛楚自不待言。从他的诗、书、画作品里不时流露出悲愤的情怀,即使落款也很奇特,把“八大山人”几字联缀在一起,看似“哭之”又似“笑之”,一哭一笑,寄寓了亡国之痛。 八大擅长画花鸟,也作山水,但其山水远不及花鸟画成就高、影响大。他以超尘绝俗的精神画花鸟,夸张描绘对象的某一点加以突出的表现,创造艺术形象不囿于形似,往往把绘画形象作为他爱憎情绪的寄托物,审美认识的艺术化。他画的鹰,眼眶又方又大,眼珠又黑又圆,偏偏又顶在眼眶的上角,俗谓翻白眼。画鱼眼也如此画。画正在地上觅食的鹌鹑也往往向上翻白眼。画小鸟缩颈蜷足,加上残荷败叶,意境又十分寒苦……/大山人独创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踏入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的境地。 他的题画诗与画面艺术形象常常有密切的关系,吐露其胸中积愤的作品莫过于《牡丹孔雀»一画。画面上部画牡丹花,下部画两只孔雀。他以花中之王牡丹象征荣华富贵,以羽毛艳丽的孔雀寓意虚荣浮华,把两者组织在一个画面上,并题诗:“孔雀名花两竹屏,竹梢两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诗中“如何了得论三耳”句中的“三耳”这个典故,大约就是指《孔丛子》一书中的“臧三耳”这个人,减是个奴才,所以说奴才长三个耳朵,是因为奴才善于迎奉拍马,多长一只耳朵可以更尖、听得更多些。 “坐二更”则是说起得早,当时的大臣们总在天不亮就赶去上朝,所以说“坐二更”。如果把这首意思比较晦涩的诗与画面的绘画形象联系起来,就会使人联想到那班身穿黄袍马褂、头戴“三眼花翎”、神气活现的满清皇朝的奴才,既丑陋又卑劣的形象。 他画的芭蕉怪石、芦雁汀凫,自有一种清润凝重的格调,蕴蓄着一种特殊韵味的美。 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题材没有超出传统艺术的范畴,在笔法章法上明显汲取了徐渭写意花卉的营养,然而他的艺术构思、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确与众不同,意境翻新,情思隽永,具有充分的独创性。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