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ting 编辑:GymSquare编辑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
一直以来,骑行圈都有一条隐形的鄙视链——
大佬骑环法、比大铁,发烧友卷设备、拼配速,绝大多数骑行爱好者不氪金不打榜,一辆共享单车也能酣畅淋漓夜骑。但无论是哪种骑,大家都会不约而同鄙视那些骑半道叫货拉拉的。
对不少骑行人来说,货拉拉、滴滴等物流APP是一键解决体力不支、天气突变、迷路或摔车状况的无痛退路。
而在更多人眼里,骑行到最后打车回家,则是让人体面丧失的耻辱选择,「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发路线打卡,总不能说是被货拉拉送回来的吧。」
只有经验足够老道、心态足够松弛的骑行老手才懂,骑不动时没有比打个车更让人踏实的了。
不仅是因为骑行路上本身就容易状况百出,需要理性处理,更是因为只要想到身后有托底,出发就有了充沛的勇气。
「前半程靠腿蹬,后半程靠物流」是骑行者们心照不宣的共识,而学会自觉把自行车塞进货厢,无疑是对下一次挑战的预演。
图源小红书@漂漂亮 已授权摆脱了鄙视链,摆脱了打车羞耻,只有当骑行回归理性,这项运动的真正价值和乐趣才开始浮现——
人们终于再次感受到第一次迈上自行车时,所体验到的那种心动和自由。
很多人第一次叫货拉拉不是因为搬家,而是开始骑行。
刚花2000多块在二手平台收了辆公路车的骑行小白WL,在骑着通勤了几回后决定加入北京夜骑的队伍,「从东四环出发,顺着长安街沿线骑到西五环再返回,非常好骑的路线。」
但骑到半程30km处,新手的体力不支很快就找上门来,「手腕发酸,屁股还很疼,一踩一蹬都是酷刑。」目送骑友返程之后,他叫了人生第一辆货拉拉。
平时习惯在白天骑行的上海网友Lin,准备趁着晚上不热,沿着浦江滨江道错峰骑上两个小时。「尽管浦江夜景很美,但完全看不进去也蹬不动车,被风吹傻了。」
骑行时有多爽,打车时就有多狼狈。前半程眼里的风景是道路宽阔、海风树影,后半程就变成了拥挤的后备厢,斑驳的木地板。
「不好意思坐副驾,而且车子没有脚撑怕磕了,全程只能蹲在货厢里扶车。」
终究是货拉拉承担了所有 图源小红书@寅正Mian 已授权和体力不支的不甘心相比,骑行途中车子爆胎、突降暴雨,甚至导航宕机迷路等不可抗力,则让人们叫车时多了一丝心安理得。
「骑车摔了个大马趴,想去的地方没去成,最后是滴滴司机连人带车安全拖回了家。」
不得不说,形式多样的物流车厢承接了骑行人的一切意外状况,也为最后的体面兜了底。对骑行人来说,骑行路上陌生路人喊一句加油是锦上添花,货拉拉司机为你踩下的那一脚刹车,才是雪中送炭。
稳妥骑行三个月的WL,最近甚至开始规划从北京骑到天津的路线,「骑过去吃个煎饼,再叫个车回来,比坐高铁有意思。」
「据说川藏线不想骑了都能叫到」,他接着说道。
在骑行圈,关于打车的故事永远都有最新谈资,而每个及时赶到现场的司机都会一笑置之并表示:「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习惯了。」
尽管打车软件让救援随叫随到,但「不叫车」仍是骑行人最后的倔强。
和伙伴一起打卡城市热门骑行路线时,身体的不适能忍则忍;山地摔车出现擦伤瘀伤则秉持「轻伤不下火线」继续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长途骑行中,水没有带够又没有补给点,内心督促自己能骑快点就骑快点。
「差一点叫车还好坚持住了」是来自强者风轻云淡的炫耀,而被面包车拉走不仅暴露了自己经验不足的小白身份,更是一种不自量力的羞辱。
在不少骑行人看来,货拉拉等形式多样的物流车辆约等于「菜鸟收容所」。
小红书上,尽管「如何划算打车」是最常见的骑友互助贴,但关于尺寸车型、价格的讨论,往往发生在四下无人的评论区。
「不好意思直接发朋友圈问,实在太羞耻了。」
图源小红书@yellow晨 已授权事实上,无论是在公路还是山路,作为保护措施相对较薄弱的高速运动,骑行运动的风险并不低,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突发状况,让人不得不中途撤退。
从骑行经验上看,「新手心急、老手轻敌」。尤其是长距离骑行,没有循序渐进的体力分配计划就一拍脑门儿就上路,很容易出现体力不支,甚至运动损伤。
「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和体力不断消耗,后半段才是真正开始考验身体和心理素质的。」
而从骑行安全上看,由于受伤程度普遍较低,人们和容易忽视速度背后的风险。有研究表示,山地自行车超过一半的受伤者是头部受伤,不戴头盔、不穿反光条、不安尾灯等安全问题仍是悬在骑行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除此之外,一次安全顺利的出行不仅包含骑行中的眼观六路,出行前对车况、路况的全面检查和熟悉也同等重要。
「无论新手老手,路上状况频出是常事,该撤就撤。」骑行已经五六年的Munro告诉精练,自己见过不少摔车惨烈最后打了个车回家的骑友。
某种程度上,「不是我们选择了货拉拉,而是货拉拉收留了我们。」
涉嫌阻挡车牌-12分,骑友勿学;图源小红书@xiAze 已授权一回生二回熟,一个练就了强大心脏的骑行者,并不介意成为各大物流APP的高级vip会员。
「有条件的骑友会在长距离骑行时配备后勤车,咱叫个货拉拉歇一段休整休整,也充当了补给站的作用。」如果实在骑不动要撤退,还可以互相找个骑友拼车更划算。
对真松弛的骑行人来说,「哪有什么羞耻,都是缘分。」
图源小红书@姚坏坏 已授权无论是曾经撑起一家三口日常的「二八大杠」,还是如今作为街头年轻人的时尚单品,自行车都从未离开过人们的生活。
眼下城市骑行Cityride的流行,在社交平台掀起增速近400%的讨论热度;在骑行App「行者」上,光是五一假期第一天全国范围内就产生了60多万条骑行轨迹,相比平日增长了20%。
尽管骑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限制,但全民骑行的热浪早已从一线城市蔓延开来。打开骑行APP行者的全国排行榜,来自南京,保定,许昌,赤峰,自贡等城市的骑行者及车队雄踞榜前,展示着人们对这项运动无差别的热爱。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达到1215万辆,同比增长15.1%;与此同时全球高端公路自行车市场规模也在默默扩张。
简言之,在自行车不是刚需的当下,人们依然愿意花更多钱买自行车。
在骑行者看来,自行车即自我的延伸,自行车是新的时尚配饰,也是个人风格的体现。在服饰选择上,人们既有性价比之选迪卡侬,也有今年刚进入国内市场、有「骑行服界LV」之称的Rapha提供性能与风格兼备的骑行穿着。
而在硬件配置上,碳纤维车架、高配置的变速器、轮胎不仅仅只是被当作谈资,更是骑行者为自己打造高效移动的运动空间的物质基础。
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我国自行车运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0.4%,中国骑行人口上升空间巨大,这意味着,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人加入骑行行列。
选择什么车或穿什么丰俭由人,在追赶潮流的同时用松弛心态回归本源,才能让骑行真正成为「长期主义」的存在。
毕竟追求速度固然重要,但实在骑不动了——大不了就打个车回来。
开篇图源|unsplash
本文转载自【精练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