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肆封藩,原以为能稳固朝政,却没想到阴沟里翻船。   明洪武三年(1307

滋滋主娱 2024-06-16 15:50:15

朱元璋大肆封藩,原以为能稳固朝政,却没想到阴沟里翻船。   明洪武三年(1307)四月初七,南京皇宫奉天殿前,宣制官奉命宣读封藩诏令,以此创立明代封藩制度。   封藩制度包括的要点居多,其具体经历过程,主要分为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   朝庙无懿亲之际,府寮无内补之阶;万一左良玉挟楚,郑芝龙挟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等过程。   “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属于封藩制度的核心内容,其表明朱元璋建立封藩制度的初衷。   朱元璋认为自己坐拥天下,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无法管理整个天下,当远在天边的地区出现问题时,自己无法及时处理,导致问题被进一步恶化。   同时,朱元璋知晓自己的精力有限,权力不能被独揽,而部分地方文武官吏也只是阿谀奉承,无法真正将自己制定的制度落到实处。   因此,其以周朝和秦朝为具体案例,提出“封藩制度”的想法,避免将汉晋的兴衰命运延伸至此。   自朱元璋提出“封藩制度”的想法后,朝中意见不一,而当时文人中的翘楚叶伯巨反对声潮最高,他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分封逾制,祸患立生”的想法,并上呈万言书,期盼朱元璋可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朱元璋并没有接受叶伯巨的想法和意见,并借此事件,加快封藩制度的实施速度。   伴随“万言书”事件的落幕,朱元璋推进封藩制度进入实质性阶段,逐渐将北部边防等重要事项交于皇子皇孙,并任命他们为藩王,同时,他们也受到藩王节制。   初始阶段,封藩制度的效果十分明显,被封藩的晋王和燕王进击北元,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朱元璋心情大好,从而放松警惕,认为自己建立的封藩制度十分受用,并不断扩充藩王的军事权力,明代藩王的地区盘桓情况基本得到落实,燕王的封地面积较大,位于北直隶的顺天府。   此时,晋王和燕王等藩王除不可以干涉重要的军事要务之外,他们可以全权处理北部日常的事务。   藩王的力量逐渐强大,燕王朱棣成为第一个起兵的藩王,其表明自己“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的观点。   朱元璋辞世后,由其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其认为藩王的力量过于强大,此力量直接威胁自己的稳定性,提出削藩的建议。燕王朱棣借此事件发动战争。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燕王率领的队伍拥有无数的实战经验,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明朝人亲身经历永乐朝削藩的过程,以“朝庙无懿亲之际,府寮无内补之阶”作为总结。   朱棣获得起兵战争的胜利后,其意识到削藩的重要性,但吸取朱允炆的教训,他没有立即下达削藩制度,而是借助“藩王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等事逐渐削弱藩王的力量,使政权得到巩固。   同时,朱棣没有完全废除封藩制度,为维持政权的稳定性、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他保留部分封藩制度,而将大部分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从而使封藩制度逃过被废除的劫难。   明代封藩制度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皇子皇孙拥有指定的封地,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显示自己的治国能力,他们不断巩固边防,使整个地域的安全系数得到提升。   其二,由于皇子皇孙的数量较多,他们得到的封地面积相差无几,为扩张自己的领地、彰显自己的能力,他们加大对各地文武官吏的监管力度,以此保证皇统力量和地位得到巩固。   基于明代封藩制度的作用,其还具有独有的军事特权、丰富的政治思想、优厚的经济待遇、增强的藩禁制度等特点。   伴随明朝封藩制度的逐步稳定和增强,藩王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力,而皇帝也意识到藩王力量的强大,逐步加大对宗藩的监视力度,并增强藩禁制度,情况愈加危急。   为抑制藩王的力量,皇帝规定藩王不可以预兵事,宗室不可以入仕做官、从事工商业,两位藩王不能共同议事、私下联系,藩王一经受封,没有接受皇帝的诏令不能随便回朝,藩王不可以与地方官员私自交往。   基于上述的藩禁制度,藩王的权力被进一步制约,皇帝依旧没有放下防备心,他将藩王视为圈养于一城之中的未定罪的罪犯,而封藩制度引起的皇权战争不断升级,宗藩战争依旧十分激烈,整个国家因此承担严重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快明朝灭亡的速度。   明朝的封藩制度具有一定的效果,宗藩家族的经济实力水平逐渐得到提升,经济十分优厚,但整个政权受到威胁,通过分析封藩制度的施行可以发现,明代的皇帝并没有真正吸取历史的教训,也进一步说明分析、总结历史的重要作用。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4-06-16 20:04

    想法是好的,人是会变的,现实是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