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是何形象?自认为悲天悯人,别人眼中却是残暴霸主。   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时

滋滋主娱 2024-06-14 19:49:33

曹操究竟是何形象?自认为悲天悯人,别人眼中却是残暴霸主。   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呈现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状态。不同于后世对历史人物的想象与评价,三国时期曹操的各种形象多缘于当事人与曹操的政治关系和利益考量。   不同政治势力的宣传话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时喧嚣的舆论场阈,而曹操形象就是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   曹操笔下的自我形象有一个明显的衍变过程。在早期的诗文里,曹操经常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仁者思想溢于言表。   随着政治力量的迅速扩张,他又常在诗文中以周公、齐桓、晋文等人物自诩,这种改变,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反曹势力的舆论攻讦,进行危机公关,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周公之名广纳贤才,扩充自己的政治力量。   在他政治统治足够稳定之后,绝对的实力令他再无顾忌,诗文中的霸主形象愈发明显,而晚年的曹操对生命的体悟更透彻,也会表现出智者的光彩。   在曹魏集团内部,曹丕、曹植兄弟与曹操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有着共同的政治追求和紧密的文化传承。   在家族亲情和政治利益的双重作用下,他们笔下的曹操既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建安七子中多数人对曹操的评价都围绕曹魏集团的整体政治舆论运作展开,多为歌功颂德之辞。   但是孔融和陈琳有所不同:孔融起初对曹操有着热切的期待,视之为拯救汉室的忠臣贤相,然而随着曹操势力的膨胀,孔融发现了曹操的“野心”和“权诈”。   对蜀汉和东吴政权而言,抹黑曹操是唯一的政治正确和有效的政治策略。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对曹操在篡汉夺权问题上穷追不舍,以证自身汉室正统之名,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合法性。   东吴与汉室的政治关系脆弱,自身也背负着一定的道德压力,所以只能借助儒家的礼法传统,对曹操的私人品行和政治行为进行攻讦,《曹瞒传》就是这种动机之下的产物。   三大阵营之外,桥玄、许邵、何颙等旁观者对曹操的评价可能更为中立,他们都敏锐地发现了曹操的才能,预见了曹操日后的政治成就。   孙权在抨击曹操杀伐行为过盛的同时,对于曹操御将之法也是相当的肯定。在肯定曹操战功的同时也不忘在道德上对曹操进行抨击。   刘备作为西蜀的代表,在对曹操进行批判的同时以曹操篡汉专权为主,是由于刘备乃汉室宗亲。   但是东吴势力眼中,除了周瑜曾评价曹操多以曹操杀伐过多为攻讦理由,因为东吴本身也不是汉室宗亲,跟曹操一样也是地方军阀罢了。   相比之下,东吴既不依附以献帝为招牌的曹操,也不依附自诩汉室正统的刘备,显得更像乱臣贼子一些。   所以他们也只能从曹操的个人品行和在军事上造成的过多的血案来进行抨击。   曹操的形象在曹魏势力人们的诗文或是言论大多数都是非常正面的,而在敌对势力的眼中,曹操的形象就成了大奸大恶之徒。   这些评价都是基于于评价者本身的政治视角或他们在思想意识方面跟曹操的冲突,都带着一定的片面性,才是使得曹操的形象让后世讨论了几千年。   政治角度也好,思想意识也罢,如果抛开这些,曹操又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呢?   这就需要了解曹操在入仕之前,还没有那么多的追随者,也没有敌对阵营的时候,时人对曹操是怎么评级的。   入仕之前的曹操所得到的评价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褒贬在里面,桥玄和何颙均评价他能平乱世,但是平定乱世也不见得就是褒扬。   若是能打下江山,把江山归还皇室,那么就是周公式的的大忠臣,若是平定乱世,自立为帝,那么就是一个篡取江山的贼臣。   也就与许邵“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不谋而合了。撇开主观意志不谈,曹操个人能力的强大是这些时人共同认可的。   而曹操入仕以后所表现出来的行政能力,军事能力,权谋之术也印证这些观点。

0 阅读:42